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教学案例
莆田妈祖中学 田建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段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训练占有重要地位。相应在初中语文学科评价体系中,语段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考查占有极大比例。而且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充分挖掘教材,在文本教学中探索体验写作的有效渠道。
1、通过学习教材,完成写作系列知识的积累过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的权威性与实用性不断得到加强,现行的各种版本既保留了传统教材中的名篇,又增加了时代感强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学习积累,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了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语感,这种知识能力的积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感受教材,完成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过程及审美体验的沉淀过程。如初中语文版的吴晗的议论文《谈骨气》,尽管写作的特定年代已事过境迁,但其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其论据的三个典型事例也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通过余光中的脍炙人口的《乡愁》,令学生对思乡思国的情感有了更加感性甚至理性的认识。诸如这些文章,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获得宝贵的审美体验。
3、通过评价教材,完成学生的思维的拓展过程。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对他个人的成长收益非浅,对写作过程中的构思、立意等环节也至关重要。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同样是一棵树,一株草,一丛花,为什么有人熟视无睹,有人浮想联翩?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在岛上遇见于勒是否合理?《落难王子》一文中遇到灾难时为何都是说同样的话?诸如此类的训练,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多角度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这样在写作中不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紧密拓展教材,在阅读与写作中灵活迁移。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及时提供学生精神食粮。对于拓展材料的精心选择,包括《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内容等,如学习《理想》时,我就让学生仿写诗歌第一节,写几句话:“爱心是--,爱心是--,爱心是--,爱心是--。”进行延伸拓展,深度挖掘,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如我们在学习范仲淹的千古美文《岳阳楼记》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我们进行了联想与拓展,让学生品位苏轼著名的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明白: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皆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诗,人生的沉浮、感情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误。
在此基础上,我又更进一步和学生分析文中值得借鉴的写法:(1)、以小见大,在偶遇风雨的寻常小事中表达深厚的主题;(2)、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抒发,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三、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是阅读和写作共同的核心。
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想培养为纽带,串起了阅读和写作两个环节,因而写作的积累提高也能在阅读中得到体现了落实。
1、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能体现在写作中,也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学生在写作中涉及到深题、选材、立意、某篇布局、写法运用等众多的环节,这些环节的情感锤炼和总结,在各种阅读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生寓言》中,白兔得到月亮后与没有得到月亮前的心理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立意新颖。“我”是落难王子同一时代的人,还有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构思非常巧妙。
2、写作中的写法和经验积累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在阅读中,小至字词的领悟和解读,大到写法分析和理解,两者是完全相通的。特别是教材中设置的写作内容,如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要求仿写诗歌,我布置给学生的作文训练内容是仿写《我为少男少女歌唱》,让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切身体会到:现代诗歌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等特点,然后有推荐了从泰戈尔的《纸船》迁移到冰心的诗歌《纸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去领悟冰心的满腔真挚的思念母亲的情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