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研究报告
(2018-07-12 21:52:09)分类: 结题报告 |
武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师个人小课题
《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研究报告
武安市第一职工子弟学校 刘慧
[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带着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曲”,充分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长久以来我发现我们教师布置预习,要求不明确,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对预习结果不能及时检查,课堂上不能有效运用预习成果,导致预习如同虚设,学生对预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敷衍了事。虽然预习每天进行着,但收效甚微,没有达到真正的预习目的。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标记疑问、查阅资料、试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预习、乐于预习,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研究促使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行为,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本校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要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预习习惯的研究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多样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是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教学调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深入研究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对于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的预习能力,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使学生提高预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预习作业的设计和预习成果的检查方式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向六年级学生发放统一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学生语文预习习惯、预习方法、预习态度、预习能力等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制定培养计划。
3、行动研究法:研究工作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实践,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
4、经验总结法:结合相关理论和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总结课前预习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1.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制订研究计划。
2.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
3.确定实验班级,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预习现状,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
1.(2017年10月至2017年11月)
(1)撰写开题报告。
(2)学习理论知识并初步归纳不同的预习方法。
(3)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收集相关数据。
2.(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
3.(2018年2月至5月)
(1)坚持随堂听课,在教学实际中进行验证,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总结提炼出一些理论成果,然后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与运用,进行阶段总结。
研究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搜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实践,设计有效的预习作业及检测方法 ——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进行观察、反思、检测,调整相关预习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之提升,预习作业的检测也能持之以恒,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
1.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归整资料。
2.撰写结题报告。
3.形成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为了方便研究,我以自己所任年级的班级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典型课文进行研究。通过上网或参考各种资料查阅典型课例的预习方式,听同学科教师的常态课公开课,请教老教师学习他们好的预习方式,然后结合学情,教材等多方面因素对自己的教学设计预习单进行反思和反复修改并进行真实的教学实践,认真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后对同一课进行多次的修改和实践的过程。
本次选择的课例是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我按照古诗的预习方法设计预习单。
课堂实践与问题改进
第一次课堂实践(地点:子弟学校六(2)班)
《伯牙绝弦》预习单的设计
1、根据老师画的朗读节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结合课本注释说说词语意思。
绝:
志在高山:
峨峨:
破琴:
3.试着讲讲下面句子的意思。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课堂学生反馈
生1:我对ABCC词语积累的太少了,要是课前多积累些,课前热身就不会冷场了。仿写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生2:伯牙太傻了,朋友死了就不弹琴了,真是不可理喻。
生3:我课前要是能搜集一些有关伯牙与钟子期的生平事迹,会更有利帮助我理解课文的。
问题诊断
1、学生对于ABCC词语掌握不够,因此在课前热身中浪费了很多时间。
2、学生对伯牙钟子期的了解不够,导致对他破琴绝弦的行为不理解。
改进意见
第二次课堂实践(地点:子弟学校六(1)班)
1、搜集有关ABCC式的词语。
2、搜集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
3、根据老师画的朗读节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结合课本注释说说词语意思。
绝:
志在高山:
峨峨:
破琴:
5、试着讲讲下面句子的意思。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课堂学生反馈
生1:课前热身原来是为仿写做的准备啊,幸好我积累了好多这类的词语。
生2: 伯牙和子期的友情太珍贵了。我要是有这样的一位知己该多好啊。
课堂变化
1、因为课前学生搜集了大量的ABCC词语,因此在课前热身中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特别的活跃。在仿写句子时举手人数达到百分之九十,明显的特高了课堂效率。
2、由于课前搜集了很多的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所以在理解课文时降低了理解难度,学生很容易理解他们的情感,对于课文翻译也就得心应手。
十、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成果
一年来,通过课题研究, 我对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认识,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学生改变了原有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从教师设计的作业到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预习作业这种学习实质的变革,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他们大胆自信,主动沟通,成为学习的成功体验者。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我觉得要让高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应该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设计切实可行的课文预习单,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开展预习。
学生在没有任何预习习惯的情况下,我首先设计了预习单,让学生比葫芦画瓢,降低预习的难度,让学生觉得预习就犹如做作业,不再是盲目的读课文、画生字。
预习单设计要有针对性。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预习题目,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预习单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预习作业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预习单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布置给学生。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课前预习单。
语文课前预习单的设计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这小小的作业纸记录我预习的收获吧!
1、今天我预习了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
2、我先读了一遍课文,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我先是读准了它的音,又认真观察了它的字形,然后尝试组词用横线画出来。我把自己学习的字词记录下来。
借助课文中的生字注音,我认识的生字有:
我通过查字典学会的字有:
在预习中,我认识的新词有: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词语有:
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3、读了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
4、读了这篇课文,我心中还有疑惑,弄不明白的问题我记录在下面。
课前预习作业纸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可以有细微处的增删,但是大致的框架,我就是这样确定的。对于这样的作业纸,只要学生用心按照要求去做去写,我相信我们的课前预习会真正事半功倍,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水到渠成的。
第二步: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学生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学会预习。
做了一段时间的预习单后,我把预习权下放,教给学生预习四步法:读、查、思、记。
一、读。读就是读课文。预习时首先要读课文,但是,不是盲目地去读课文。第一遍读课文时,要放声朗读,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可以用笔标注出来。这些标注出来的“拦路虎”,有的可以在读的过程中解决,也可以在读完一遍课文后再来解决。第二遍读时可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已经明白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这两遍读下来,相信学生都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这时再来读几遍课文,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的。
二、查。查的范围包括查字典、词典、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等。查可以读前查,可以读后查,也可以边读边查。这要根据预习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随时查,并做上标记。而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最好是在读完一遍课文后再查,这样对理解课文更有帮助。当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查的内容也各异。如《詹天佑》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需要了解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詹天佑的生平。那在预习指导时,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搜集有关的资料,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思,即思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其实思考不是孤立的,在整个的预习过程,都要思考。读课文时的思考,查阅时的思考,对心中疑惑的思考都是“思”。例如,看到课题,我们能想到文章的大致内容或能产生什么疑问。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自己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等。
四、记。记就是记录下来,把自己预习的收获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还可以记录你的困惑之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预习笔记本,把自己的预习情况记录下来。
第三步:采取多种形式检测预习的效果,让预习逐渐变成一种习惯。
光布置任务,没有严格的督促与检测,对于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来说,预习只是徒劳。对于教师来说,也没有第一手资料。这种情况下的课题研究就是失去控制的研究,是失败的研究。因此,我们注重对学生预习结果的监督与检测。
1、教师检查。
一是平时自由实行个别检查。比如,课余时间到学生中找个别同学谈谈话、翻翻书、看看他的笔记等,了解他的预习情况,同时从侧面打听一下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并顺便给其鼓励与纠正。
2、课堂检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词语、句子和问题的交流探讨,折射出学生的预习效果。师生双边活动和谐流畅,教师只对某些重点、难点加以适当讲解,教学目标就能顺利完成。简单地说,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便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梳理与总结,这充分体现出预习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3、不定期的调查检测。为了对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得更为透彻,我们还采用不定期的预习调查检测。检查的内容为前一日布置的课文预习情况。检查的时间一般定在早读课上进行。检查的方式由教师和记录员同时逐个进行。记录的方式为下面一张简单易行的记录表:
预习情况记录表
姓 |
完 成 好 |
完 成 |
完 成 部 分 |
没有完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只要在相应栏里打上“√”即可,情况反应比较全面,便于观察分析统计。有了此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就会清晰地从表上反映出来。教师掌握了此表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本阶段的研究效果,特别是所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相应的措施,及时矫正。
从最初的指引,到中期的自主预习和后期的习惯养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切不可心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计划的逐步实行,让学生把预习习惯坚持下去。
(二)教师成长
之前我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很重视,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所以效果上没有得更好的体现。通过此次研究,我逐步梳理出清晰的预习指导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预习指导。
(三)学生成长
(四)成绩方面
(五)研究成果如下:
《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典型课例
教学案例
教学日志
学习心得
教学叙事
教学设计
十一、研究反思及今后设想
本人在课题研究期间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更新,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业务能力更是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取得丰硕的成果。盘点课题实施以来的研究轨迹,我发现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我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同时,产生了一些困惑和疑问,主要如下:
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该如何组织教学?
3、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效果是隐性的,需要两年或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养,而每一年教师都会有改动,如何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培养?
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版.
[3]《主动学习 提前预习 个性复习——指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自学语文之我见》.新语文学习.教师,2010第4期
[4]林珠.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预习单设计与应用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