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2017-12-10 20:37:25)分类: 开题报告 |
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武安市第一职工子弟学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带着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曲”,充分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长久以来我发现我们教师布置预习,要求不明确,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对预习结果不能及时检查,课堂上不能有效运用预习成果,导致预习如同虚设,学生对预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敷衍了事。虽然预习每天进行着,但收效甚微,没有达到真正的预习目的。圣陶先生说:预习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标记疑问、查阅资料、试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预习、乐于预习,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研究促使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行为,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本校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预习习惯的研究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多样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三)培养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是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教学调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深入研究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四、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研究使学生提高预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五、研究的内容
(一)对预习作业的设计和预习成果的检查方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过程
1.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制订研究计划。
2.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
3.确定实验班级,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预习现状,撰写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阶段(2017年10-2018年5)
1.2017年10月至2017年11月
(1)撰写开题报告。
(2)学习理论知识并初步归纳不同的预习方法。
(3)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收集相关数据。
2.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
3.2018年2月至5月
(1)坚持随堂听课,在教学实际中进行验证,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总结提炼出一些理论成果,然后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与运用,进行阶段总结。
研究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搜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实践,设计有效的预习作业及检测方法 ——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进行观察、反思、检测,调整相关预习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之提升,预习作业的检测也能持之以恒,最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三)课题总结阶:(2018年6月)
1.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归整资料。
2.撰写结题报告。
3.形成研究成果。
七、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采用向六年级学生发放统一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学生语文预习习惯、预习方法、预习态度、预习能力等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制定培养计划。
(三)行动研究法:研究工作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实践,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
(四)经验总结法:结合相关理论和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总结课前预习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八、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公开课、教学案例、论文、教学反思等。
九、参考文献
[1]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3] 靳晓宁.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探析[J];吉林教育;2012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