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教学课例设计10
(2019-07-05 13:50:18)
《赠刘景文》教学课例设计
姓 名
|
杨静
|
单 位
|
富强小学
|
手 机
|
|
课题题目
|
《小学三年级古诗课“质疑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作课题目
|
《赠刘景文》
|
年级及学科
|
三年级语文
|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荷、菊、橙、橘)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课件出示“荷叶”图,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出示图片,展现秋天果实累累的画面……)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
研 究 片 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
“荷”字的教学。
(1)课件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