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是一种信仰(读书心得)

(2018-12-25 20:00:33)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题

读书是一种信仰

                                                       杨静

 

暑期漫漫,心情悠闲,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躺在床上看空间,刷微博,逛淘宝,收快递,玩微信,晒照片,随时随手点个赞。忙碌一直持续到午夜,然后抱着发烫的手机入睡。第二天睡觉睡到自然醒,半眯着眼睛也要划拉一下,转发一个朋友圈……

这样的生活让我想到了网上有位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的一篇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到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作者起身去往厕所,在穿过一排排座位的同时,也穿过了一个个的iPad,而这些不睡觉的拥有iPad的乘客,基本上都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点,这些iPad都处于游戏,电影的发烧状态。同样,作者也提到了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的一幕情景,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 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吵到了身边正宁静地阅读着的乘客。

明显的对比让我感到窒息,也让我内心的空虚显露无疑,是啊,我们一天的时间都在干什么?我们的阅读时间,学习时间都去哪了?社会在进步,我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相反,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从三四岁孩童到五六十岁老者,无一不能游刃有余地玩转网络,跟上时代,而静静地悠闲地享受读书却成为奢侈,成为老土,成为另类。一个不喜欢或是失去读书兴趣乐趣的国家将会是怎样的国家?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民族,那这个民族的文化又将得到怎样地传承?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的我们,作为教育下一代教育未来的我们,又怎么能悠闲到连书本都忘记的地步?

十二本厚厚的《做不抱怨的教师丛书》让我找到了自己,也让我在空虚迷茫的生活中有了正确的航向,更让我确定了自己今后作为教师的远大目标,那就是做一个学习型教师,这是《优秀教师的十项修炼》中的重要一项,也是《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中的谆谆教诲——读书是一种信仰。

惟有读书能让我们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做一个教育家而非教书匠;也惟有读书,能让我们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素养,做一个文化人而非平庸者。

记得08年我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附中第一任校长陈元晖的一句话给我触动很深,他说“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两字之差,天上地下。教书匠,《现代汉语词典》这么解释:“教书匠,名词,指教师,是对教师的贬称,也是一种谑称”。教育家,是指实践教育的杰出人士,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杰出人士。从贬低教师的教书匠,到受人敬重的教育家,我们自有选择,而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唯一桥梁,就是读书。

读书,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厚而扎实。我们一直常说,“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现在看来,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在知识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教师惟有拥有长流水,才能满足学生的对各方面知识的需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读书,可以让自己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深厚,品味越来越高尚。“为善最乐,读书更佳”。

读书,能使自己的人品人格完善而完美。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作为教师,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即使不能涉猎培根所讲的各个方面,但也应尽可能地熟悉、了解或者精通某个方面,因为每一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完善教师的人格,也为我们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而且能够让我们教师永葆活力,拥有魅力。

读书,能使自己创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教师要想把课上的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口味,那么备课就要多方涉猎,除了吃透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更多的就是要抓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把课备在学生喜爱的地方。一个爱好学习的教师,他的思想就有了积极的因素,他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自己享受的过程,使自己付出的转化为成果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的人生也就绚丽多彩。

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合格的园丁,到成熟的先生,再到成为一个学术渊博的教育家,步步成长,都要从读书开始。走进课堂,心中无底,照本宣科,捉襟见肘,“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那是因为读书太少;走进课堂,自信满满,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那才是读书的浸润。

读书,不仅是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桥梁,也是我们作为一名文化人的标志。

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文化人。读书与不读书,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中间是一座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同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荒无人烟,令人窒息的寂寥和悲凉。记得有位专家这样说过:作为一个教书的人,如果不读书,或者说没有时间读书,没有读书的习惯,我始终认为是不太能称职的,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读书,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读书,任何地方都可以读书;永远不要有用才读书,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的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所以,很热爱金庸先生的一句话:“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气质,调节我们的情绪,从而使我们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使我们的生活不再自甘平庸,也就有了健康的心态和自信的人生。清人吴嘉纪说,“不读诗书形体陋”讲的就是不读书使人变得粗俗;宋人黄庭坚认为,“士人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讲读书人如果几天不读书,相貌就变得让人很厌恶;清代学者朱锡绶讲:“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口不浊”指人谈吐不凡。一个读书的人,只需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草原朔风、秋叶枫林……读书渐久,经验愈丰,你会一日又一日的发现,读书使你的心灵宛如秋天的池塘,逐渐丰盈。当我们教师怀着一个被黛玉宝玉等形象感动过,被泰戈尔、莎士比亚的诗意氤氲过,被余秋雨、周国平的哲理文字熨烫过……当我们带着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我们的情感就会有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生活就会索然无味。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天天读书,天天学习,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虚心,虚心,虚心,承认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教师作为传播人类文化并肩负培养青少年优良心智的特殊群体,应该不断地读书。

教育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书香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心怀热望,且行且歌。让我们青年教师携一缕书香,共一份月光,心手相挽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相信岁月的琴弦,在有书香相伴的每个季节,每个日子,都会有美好的弹唱…… 

从明天起,树立读书的信仰,读书,看报,诵经典;从明天起,做一个学习型教师,阅读,写作,记心得;愿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每一位教师都过得充实而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