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剧院魅影》之八走进了天桥艺术中心欣赏艺术盛宴(原创)
(2025-10-25 20:28:44)
标签:
旅游普通人情感文化杂谈 |
分类: 旅游文学 |
我从来没有在剧场观赏过音乐剧,我对于通过歌唱来表现复杂的人物矛盾,通过歌唱来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情节,通过歌唱来刻画人物还是有一些怀疑的。我还有些担心,担心所谓音乐剧不过是由所谓的剧情串联起来的歌唱演出,那样不就成了有情节的音乐会了吗?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能称得上音乐剧大师,他所创造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和《猫》能够在世界四大音乐剧独占其二那可不是靠粉丝们吹出来的,它已经是全世界的经典。情节设计非常紧凑,中间穿插了三次剧中剧,每次都能够加深主情节。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非常突出,转换非常快,突出了一个爱情主题,主打一个爱与占有与人性之间的撕裂,把为爱付出,为爱争夺,为爱献身,为爱放弃演绎得那样淋漓尽致,那样荡气回肠,那样激动人心,那样哀转九绝,不能不让人动容,不能不让人赞叹。剧中还安排有芭蕾舞和狂欢节,舞台内容非常丰富,使本来阴郁压抑的色调增加了很强的明快的色彩,特别能吸引你的目光。
音乐剧一开始,尤其是当克里斯提娜唱起了第一首歌《Think of me(想想我)》,我一下子感受到现场与通过手机观看的巨大差别。首先、剧场的音响效果绝对是无法比拟的,离开这个场景怎样复制也复制不出来的。其次是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你不仅听到演员在唱,还能看到她的表演,她在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是一种无法复制的带入感,你一下子就被演员的歌唱,被演员的表演,被剧情吸引进去了,从这时开始你的情绪,你的思想都交给了舞台,被它带着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
而当最熟悉的歌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剧院魅影)》由克里斯提娜和魅影唱响的时候,男女主角那歌喉太震撼了,太令人激动了,惟有剧场才会有这样多共振,才会有这样的共鸣,才会产生这样的共情,也就是让你打开自己的情绪,交出自己的感情,尽情地投入,尽情地释放,尽情地欣赏,我的神未知夺,情为之倾,简直不能自己了。
我国古代对音乐有很深的研究,《荀子·乐论》中就已经提出“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这就是著名的音乐具有“入人和化人”的理论。所谓入人和化人,入是入你的心,然后化你的思想,意思是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也是十分迅速的。正因为音乐具有“入人和化人”的作用,所以孔子在删定“诗三百”的时候提出“去郑声,远佞人。”原因就是“郑声淫”,能够对人产生不好的影响。当年我们反对靡靡之音一样,都是发现了音乐能够对人的思想,对人的情感的影响。
《论语·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这就是孔子的尽善尽美理论。孔子听了《韶》乐,觉得这是最高的艺术享受,竟然三月不知肉味,精神的愉悦能够替代口腹之欲。我自然没有那样高的艺术境界,对于《歌剧魅影》我从纯粹的观赏角度觉得它的精彩,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次艺术盛宴,我会不断地回味,甚至会沉浸在这样的美的艺术享受中,但不会不知肉味。因为观赏完演出我会宴请外甥女和外甥女婿,是他们为我俩提供了这次欣赏《歌剧魅影》的机会。这次来北京除了看演出,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请外甥女婿喝一次酒,因为老爸去世他一直忙前忙后的,还没有机会好好谢谢他。
我对演出完演员谢幕那样的热烈场面更是印象深刻,从这一场面充分体现出观众对演员演出的认可和赞赏,这是只有在剧场才能感受到的最温馨最诱人的互动了。
走出剧场我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就是不知道这几位演员的名字和介绍,外甥女婿马上跑出去了,原来他是去排队购买《歌剧魅影》的印刷品,一本非常精美的画册,里面对于演员阵容有详细的介绍,还有对演出团队以及出品公司都有介绍。最让妻子兴奋的是里面还有魅影的面具制成的冰箱贴,真实太贴心了。
购买《歌剧魅影》画册的人已经排除了几十米的长队,我看了一下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这样火爆的场面让我有些意外,因为像歌剧和音乐剧都属于纯粹的高雅艺术,对于欣赏者的欣赏水平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看来人们还是希望看到纯美的演出的,还是有这样的欣赏需求的。
原来我们过于强调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而这样的强调过程中过于重视就下,而忽视了提升老百姓的欣赏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