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棋是对那个年代大家玩的棋类游戏的称呼,这类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简单,随时随地,用不着带什么棋盘棋子,就地取材,只要是有一块相对平整一点的地方,随便画出棋盘,然后找来小石头,小砖头,土坷垃或者树枝草棍什么都可以做棋子。
这种棋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有的叫土棋,地头棋等,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玩法,据统计这种棋有十五六种玩法。
在我们家属院只有四种玩法,憋死牛,鸡毛蒜毫,五虎和挑挑夹夹。前两种都是小孩子玩的,因为非常简单,比如憋死牛,几乎是谁先走谁被憋死。这种棋虽然简单,但是它为小孩建立了规则意识,参与游戏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不管你是谁。比如憋死牛,先走的人不能第一步把对方憋死,那是违反规则的。还有,当对方把你逼入绝境时,你不能耍赖不跳井,而是来回拉抽屉,重复这一步,这都是违规的。
五虎棋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一些,用的子也更多,需要动用智力也更多。这就不限于大人小孩了,只要水平够都可以对弈,小孩子击败大孩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挑挑夹夹有的地方叫挑担棋,就更为复杂了,需要进行更多的智力计算。我们那时候还小,很少玩挑挑夹夹。
石子棋据说流行于北方地区,不知道为什么南方不流行这种棋类。起源自然是无从考察,肯定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因为据考证围棋的历史有四千多年,围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棋类游戏,子数非常多,棋盘格子更是多得令人惊讶,需要进行非常复杂智力计算。按照人类对工具的制造和掌握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棋类的发展一定也是由简单到复杂,因此,肯定是先有简单的棋类游戏,然后才演变为复杂的棋类游戏。我们所玩的石子棋应该有着比围棋更早的历史。
人类有着游戏的天性,即使是初民阶段生产力底下,生活艰苦的情况下人们还是发明了很多游戏,这可能是人类具有精神需要的缘故吧!
石子棋这么多玩法到底是谁发明的呢?有一种比较模糊的神仙传授的意思。比如很多地方都有棋盘山,因为山上发现了一些神秘格子,格子都是刻在比较险峻的巨石上面,据专家考证这些神秘的格子有可能就是棋盘,至于有谁会跑到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又是在这样陡峭的巨石之上,估计不是凡人留下的,历史上不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烂柯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发生在晋代,一个叫王质的到石室山砍柴,到了山中,看见有几个人在下棋,他就站在旁边看。其中一人递给他一个像枣一样的东西,王质吃了之后一点都感觉不到饿了,就这样一直看下棋。后来一个人跟他说,你怎么还不走啊。王质准备拿上斧子回家,可是发现斧子把已经烂了。等他回到村里,没有人认识他,他同时代的人早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棋类神仙传授的影子。
影子毕竟只是影子,传说也只是传说。游戏一定是属人的,动物没有这样的游戏,而游戏也一定是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至于最初是出于实用后来演变为游戏,这需要专家论证了。
我们之所以都会这些棋类是跟着哥哥们学的,他们跟什么人学的我不知道,肯定是跟比他们大的学的,这样的学习和传授方式其实与古人不没有什么不同。大一些的头对着头下棋,围观的趴在旁边观看。
家属院有一位老军人,喜欢下象棋,他有一副每一枚棋子都有杯口那么大的木制象棋,不是装在盒子里,而是装在一个牛皮口袋里,也许是时间太长了的缘故,棋子黑黝黝的像浸着油。棋盘是一块厚厚的帆布做的,中间的字体粗大,写着“楚河汉界”。
老军人下棋很厉害,家属院包括单位都没有对手。夏天,每天晚上他都会到单位收发室门口灯光下,摆上他的棋盘,等着挑战者,他的手下败将来跟他下棋,当他吃掉对方一个子的时候会重重地砸在那枚被吃的棋子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如果是将军那就更神气了,棋子摔得也更响,然后双手叉腰,不屑地看着对方,大声说“缴枪吧”。
像这样有棋子有棋盘的棋在当时都属于比较高级的东西,我们小孩子一般是不会有的。不过后来大哥工作以后曾经给我买了一副军旗,棋子是塑料的,棋盘也是薄塑料的,印着红色的格子。小伙伴们非常羡慕,聚在我们家玩军旗。后来大哥还给我买了一副围棋,黑白子都是玻璃做的,只是家属院没有人会玩,我们只懂得基本的死活,什么定式啊棋理啊根本没有人懂,连老军人也不会下围棋。
后来上中学不知道扔到哪去了,逐渐就忘了,再后来跟着父母搬到楼上,原来的平房二哥在那里住,基本上也就不去了。二哥也准备搬家了,我和母亲去看看有什么需要收拾拿回来的,我在小棚的一堆杂物中看见了在塑料袋里散乱的围棋,有的棋子只剩下半拉了,黑白子也不够数了,想了想没拿,扔在那里了。还有很多东西都扔下了,现在想一想有的还是挺可惜的,比如那把断了弦的京胡,在房梁上插着,大哥制作的大刀片,还有弹弓叉,叠成三角形的烟盒,都扔下了,扔掉了那么多过去的记忆。再后来平房也扒了盖了楼,原来的住户基本上都搬走了,家属院彻底消失了。不知道有没有人还记得那个家属院,那段时光,那些游戏,还有游戏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