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香山赋诗夺锦袍
(2019-11-24 16:06:19)
标签:
普通人文化杂谈 |
分类: 感想感说 |
应制诗,也叫“应和诗”,是我国古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当然,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应诏”、“应令”和“应教”三类。“应诏”是奉和帝王,“应令”是奉和太子,“应教”是奉和王侯。清人吴景旭云:“魏晋以来,人臣与文字间有属和,于天子曰‘应诏’,于太子曰‘应令’、于诸王曰‘应教’,三者统称为应制诗,其诗旨和功能总体上是一致的,都是‘朝野同饮,是为美事’的润色宏业,但不同类别的作品又有微妙的差别。”(广义的应制诗还包括科举考试的省试诗,这里说的都是侠义的应制诗。)
应制诗大概起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代。据统计初唐的应制诗创作数量在整个唐朝时期是最多的,以上官仪、李峤、张说、张九龄、为代表的文官创作数量达800多首。
应制诗,一般不是一个人写,而是众人一起写,就像命题作文一样,皇帝兴之所至,随口命题,众臣子于是各呈其才,因此竞争就非常残酷。写好了得到皇帝赏识不说,那才叫鳌里夺尊,人前显贵,那可不是一般的风光。有风光就会有不风光,有露脸的就会有丢脸的。我们要介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的故事,就反映了奉和帝王应制时的残酷和无情。
武非常喜欢清幽雅致的香山寺,据《大唐传载》记述,她经常在香山寺的石楼坐朝。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武在石楼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人们传颂的千年佳话“香山赋诗夺锦袍”即由此而来。
唐代诗风很盛,武对胜出者“赐以锦袍”给予奖励,这是一次难得的荣誉,群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继成诗,旁即又有一名臣宋之问诗成,诗中最后几句是“先王定界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武本为是为了寻欢乐到龙门香山的,然而宋之间却称赞她不搞宫廷之乐,而视察民情。这样,武看过大喜,赞不绝口,认为“文理兼美”,并大声朗读给群臣听,大家听后“左右莫不称善”。武命令婉儿:“将锦袍从东方虬收回,赏赐给宋之问。”此时,东方虬刚拜谢过皇帝赏赐,尚未坐稳,锦袍就被夺回。宋之问闻言,立即跪拜:“谢陛下赏赐。”遂接过锦袍。“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应制诗必须以歌功颂德为主,由于题材所限鲜有佳作,很多大诗人都在应制诗上面露过怯。比如杜甫的应制诗《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和《紫辰殿退朝口号》写得非常差劲,简直是惨不忍睹。其实宋之问的应制诗写得并不是真好,只是恭维得好,王维的《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能够称得上真好,属于应制诗当中的精品。应制诗有没有极品?有,这自然就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能够为之。
天宝年间某一个春天,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就是著名的《清平调三首》,被称为神来之笔,天籁之音。
但是《清平调词》三首并没有替李白带来幸运,因为有人进谗言说李白诗中有讽刺贵妃的嫌疑,于是被“赐金放还”,从此仕途梦碎。究其原因就在于李白过于放诞,过于自负,不按套路出牌。应制诗难写原因在于固定的套路,俗套虽然俗但是不会犯规,李白这一脱俗危机随即降临了,李白被夺去的不是锦袍而是乌纱更是进阶的机会,岂不痛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