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几点反思

(2018-02-27 20:03: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几点反思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整片文章的大意,也是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感情,而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教育更是对小学生有着启蒙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我积累了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

二、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琴声叮咚》一文,它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写了 常常因斜对面窗口传出动听的琴声而陶醉,渴望见一见弹琴的人;后来在楼梯口见到了弹琴的小姑娘的故事。赞美了弹琴的小姑娘的勤奋刻苦和琴技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小姑娘的赞美之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情感变化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悦耳”“钦佩”“羡慕”“感谢等词语和我钦佩这个弹琴的人我羡慕这个弹琴的人我感谢这个弹琴的人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爱是什么》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的特征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萨勒老师是如何教理解的?③读了课文,萨勒老师和作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和一个勤学好思、热爱生活少年形象。

四、加强阅读积累是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基本。

语文学习重在日常积累,从古至今,概莫能外。哲人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等等论述都是对学习积累重要性的精彩写照。

我认为,在加强高年级学生阅读积累时应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引导学生读书。(二)要求他们在读书以后把书中精彩的段落、句子、词语摘抄下来,同时练习写读后感,联系现实生活把自己读书后的所感所想也记录下来。(三)是互相交流营造氛围。在班级每星期的读书课上,要求学生们踊跃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读书体会互相交流,同时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已读过的认为是优秀的书籍,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