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第一章
(2017-12-22 15:12:46)分类: 回忆录 |
回 忆 录
我出身地主家庭,先天不足;少年辍学,后天失调。为活命,过早步入坎坷谋生之路。虽彷徨过困惑过,但不甘心沉沦。所以总怀有梦想,不愿碌碌无为虚度终生。明知自己平庸、愚顿,仍孜孜以求,刻苦勤奋,一直到老不敢懈怠。这就是我要向读者表达的初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一章
我出身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祖籍在安徽天长的龙岗集镇。明代洪武赶散时,江阴卫指挥使戴远六公押送江南移民来天长地区屯田垦荒,后世子孙滞留于此,遂成戴氏“注礼堂”天长龙岗一支。十四世祖清代状元戴兰芬便是本支直系祖先。我的曾祖父叫戴世璋,闲居文人,虽广聚家资,但英年早逝。祖父戴以镛,字笙之,乡下有田产,镇上有商铺,是当地殷实大户。父亲戴宗孟,字曼尊,旧学新学兼修,满腹经纶,以教书为业,贫困一生。
龙岗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古镇。从前小镇上商贸繁荣,文风鼎盛,而且名胜颇多。上世纪初还十分繁华,后因水灾和战火而逐渐破败。抗战期间这里是苏皖边区根据地,我方很多重要机关都设在这里,其中有著名的抗大八分校校址。
1945年春,日寇来龙岗扫荡,我全家逃往东乡,侨居在卞塘乡缸庙村一户姓吴的人家(隶属江苏省高邮县湖西闵塔区)。这是一个单庄子,座落于农抗河东堤之下,四面不通大路,十分隐蔽。当时母亲怀着我即将临盆,生我时难产,搁生七天还未分娩。全家人除了着急,别无办法。主家的老爷爷是一位道士,说我当露天而生。便将母亲住的房间屋顶扒开一个大洞,总算透了天气。第二天凌晨三月初四寅时(公历1945年4月15日3时许),我终于得以出生。
我出生后非常瘦弱,父母怕我养不大,又求神拜佛许了不少愿,还请老道为我命名。老道说我命中水旺土虚,便取名为“垚”。后来我自己认真排算过,是老道算反了。我命中不是水旺,而是缺水。他给我补了三个土,殊不知姓戴本身就有土有田。这样我的名字一片厚土,我也就土里土气,被掩埋了一辈子。我常想,这位老人家毕竟有两下子,难道他会将我的八字排错?所以我便怀疑出生日期是否准确,但母亲确认无误。后来我也研究命理:古人有一种说法,辰为水库。我生于辰月,所以老道说我水旺。其实辰为土,我并不缺土,这恰恰给搞反了!
垚字常被人认作卋(世)字,父亲便在垚下加了个兀,成了堯,现在简写成尧。戴之尧这个名字从小用到老,一直没有改变过。我也就成了一粒被埋在土里难以出头的种子,苦苦挣扎了一辈子。
我满月后回到老宅,在龙岗生活了5年,幼年的情景一点记忆都没有了。龙岗处于苏皖边境,出了东街口便是江苏地界。因为我家祖田在东乡,父亲名下就有24石种(面积单位,1石种相当于5亩耕地)。历古以来中国人的户口都被钉在土地上,土改时父母便搬到离街4里的刺针庄去住,从此成了江苏人。
爷爷奶奶和伯父们还住在龙岗集镇,我经常上街去玩。小时候对龙岗的印象就是两个字——热闹!逢年过节不用说,就是平常逢集也是人山人海,挤得走不动。那时的龙岗被称为“小香港”,只要你想买的东西,在集市上都能买到。六零年饿死人的时候,你只要有钱,在龙岗黑市上都能买到米和肉。我记得一斤大米5元,一斤猪肉15元。当时普通干部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3斤米和1斤肉啊。
我头十岁常一个人上街去玩。捏糖人的,玩杂耍的,说古书的,唱大戏的,总让我流连忘返,乐不思归。但天黑之前一定得回家,倒不是怕父母责骂,是害怕路过那片坟地。街东头的那片坟地千千万万座坟茔相连,绵延数里,坟上加坟,层层迭迭,高处达十余丈,犹如山冈一般。惟一的小路像沟壑蜿蜒于冈下。抬头能看到露出的棺盖,路旁偶尔有滚落的骷髅。行走其间阴森恐怖,毛骨悚然。这是上街下乡的必经之路,是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地方。这些坟岗里埋的都是穷苦人或孤魂野鬼,大户人家有自家的坟地,不会埋葬在这里。就从这一部分坟茔的规模来看,也可以想象出龙岗的历史有多么久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