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制陶
(2017-10-23 09:12:36)分类: 随笔 |
黄泥制陶
古代人把粘土加水混和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坚固定型,形成陶器。这种5000多年前的工艺,在金湖县金南镇时墩村刘家一直世代相传。
制陶的原料就是黄泥。主要成分为氧化铝、氧化铁和硅酸盐,如氧化铁越多,土质越红;还有些含钙质和硅质的,含量越多粘稠度越高。在选定黄泥以后,要经过粉碎,对其进行筛选加工,去除杂质。再根据黄泥的粘性,人为地加进掺和料,以改进粘土的性能,保证陶坯在高温焙烧时不开裂,不变形,提高陶器的成品率。配制好的干土加水搅拌,要反复踩踏、捶打。这样以便获得致密的结构,减少坯体的气孔,增强陶器烧成后的强度、硬度和比重。此时生土还不能马上使用,为增加粘性,提高可塑性,必须经过摞泥,停放几天之后变成熟泥方能使用。
制陶方法主要是人工成型,也就是手工拉坯。一般适用于中小件陶器,碗、盆、壶、罐、坛等圆形空腹器皿。古诗曰:“几家圆器上旋盘,到手坯成仔细看;盆罐循环随意转,都在灵巧两指间。”拉坯是传统手工制陶工艺的灵魂,这是对拉坯的具体描述。
首先根据器皿大小分取一团熟泥,置于平板之上。然后踩动转轮,使熟泥在轮盘上匀速旋转。用手指或刮板按照想象中的造型,慢慢向上拉伸,使之逐渐成型。在传统民间作坊中均可见到“手随泥走,泥随手变”巧夺天工的技艺。它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陶壁表里普遍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往往有线割的偏心纹。拉坯成形全靠手法熟练,在拉坯的最后阶段,用右手指捏住刮板将坯体内表面刮成所需要的形状。拉坯要求动作快慢、松紧适宜,要做到眼准、手稳、两臂不能摇摆。如用力过紧则泥团易被拉成螺旋喇叭,导致泥料颗粒分成不匀,收缩不匀,烧后变形,出现旋运迹等缺陷。拉坯操作时感觉既柔软又富有弹性,随着两手距离的微妙变化,造型也跟着变化,须具有魔术般变幻的把控能力。
这种古老的拉坯成型方法,直到现在仍为当代陶艺家所称道和延用。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压模成型法。就是将泥料放入有形状的模子里,待半干时取出而制成陶坯。这是一种较原始的制陶方法,适用于特殊器物。比如制作陶俑及饰品等不规则物件。这是靠拉坯不能完成的,必须先制成模具,然后填土压制。
无论哪一种方法,在陶坯成型之后都必须进行修坯。修坯分湿修和干修两种。湿修从作坯体开始就蘸水往上抹,使坯面不致过早因干燥开裂。同时可填补毛坯空隙使表面平整,并安装壶嘴、壶柄、壶盖、罐耳等配件,成为一体。干修要等陶坯晾干之后方可进行,将高低不平的坯体表面刮平,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减少散射,进而出现光泽,使之更为美观。
做好的陶坯要晾晒6至8天,完全晾干后,才能开始烧陶。当木柴烧成炭时,再把干稻草铺在陶坯上面,要等2-3个小时方能停火。再经过窨水,使陶器变为青黑色,方可出窑。陶器烧制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师傅对火候的掌握。黄泥陶器是在陶窑内烧成的,在烧制过程中要靠人的眼力观察,需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来控制火候,所以这道工序至关重要,是陶器成败的关键。
如今,作为生活用品的陶器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越来越多的陶艺制品却倍受青睐。还有不少地方将制陶过程打造成旅游项目,让人们在古老传承中体验原始生活的乐趣。(与刘万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