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搭配教学反思

(2018-06-22 16:52:22)
标签:

杂谈

    通过对这节课的多次教学实践,证明了这样设计与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唤起学生对生活数学的情感体验,能很好地让他们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旧知取材。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我在尊重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创设了一个主题式的情境“挑战数学广角”,来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挑战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挑战闯关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
  数学学习的材料是“应当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节课中,我选取的材料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二年级上册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学生学起来相对好理解,并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连续性。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3,5组成的两位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不仅如此,我还要求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在此过程中,也更好地体现了以下2点:
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我首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3、5这三个数字,可以写出几个两位数呢?”、“用0、1、3、5这三个数字,可以写出几个两位数呢?”、“用0、2、4、6这三个数字,可以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帮忙分巧克力,有几种分法?”……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不足之处:
    当然,我不满足于现状,课后我又寻思:这节课注重了排列的有序性,而对排列的合理性诠释得还不够到位。对于评价学生这一块做的不够好,日后应勤加练习,不过总体来说是达到了目标。上课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感谢各位同事的指点,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