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2017-11-29 20:14:14)
标签:

杂谈

分类: Ⅰ清风湿润,茶烟轻扬

     孩子,你慢慢来;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有万丈豪气的文章,而《孩子你慢慢来》给了我另一番别样的感受,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拥有新的感悟。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位母亲而拥有的幸福与欢乐,也让我回温儿时才拥有的那份天真与喜悦。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尽可能用自己最绚丽多彩的笔序、轻松柔软的笔调记录着孩子的点点滴滴,用心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嘴上禁不住一次次地上扬。
      想起偶遇这本书,刚好也有几束温和的阳光穿过书店的窗,斜照在略旧的木地板上。就在窗旁,两书架相互垂直紧靠,挨在墙角。书并没有被书店主人分门别类、整齐地摆在书架上,相反,书架上、书架旁堆满了不同的书。杂乱的书并没使人反感,相比整齐划一排列着的书籍,这两个书架上的书反而让我更有一种寻宝的激动与好奇。而我寻到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孩子 你慢慢来》。最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和书的封面——铺满落叶的路中间,一个穿着红蓝色调外套的男孩子正迈开小步子,慢慢地走。拿着这本书坐在木板楼梯上,面对着阳光,面对着窗,完完全全投入阅读之中。享受着阅读的魅力,聆听着令我凝神静气的轻轻的“曲子”。
      “孩子,你慢慢来”,既是书的标题,也是文章中的主题。在买花时,龙应台遇到一个帮她包花非常吃力的五岁小男孩,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着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由于花枝太多,草绳又长,他的手也太小,他仍想打个最美的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蝴蝶结好似跟这小小的人儿作对——依旧扎不起来。黑衫黑裤的老妇人粗声骂起,还推那小男孩一把,“死婴那,这么憨慢!卡紧,郎客在等哪!”即便龙应台并未表现得如此急切地想拿到扎好的那束粉红玫瑰。安抚好那位急躁些的老祖母,龙应台静坐在斜光浅照的石阶上,愿用她的一辈子去等这个可爱的小人儿,用他白嫩的五指慢慢地,慢慢地扎好那个小蝴蝶结。相比粗声詈骂或是批评责怪孩子,或许父母更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好似等春天开花、等秋天结果地去等待生命的成长。这需要坚持,更需要温柔的坚持……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朴实而又简洁,却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我爱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未了解过这位台湾女作家的一切,以及作品的任何简介和引言,只是这样一段文字,就足以让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你在干什么,宝宝?’宝宝情急地喊出来,‘妈妈,不要动……’一边用两只手指撑开母亲的眼帘。‘你在看什么?’‘我在看——’安安关注地、深深地凝视着母亲的眼睛,声音里透着惊奇与喜悦,一个字一个字地宣布‘妈妈,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伸出手指就要去抚摸妈妈的眼珠——‘真的,妈妈,两个眼睛里都有……’妈妈笑了,她看见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镜子,像湖里一泓清水。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不经意间给大人们最大的喜悦与安慰,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像安安的母亲那样细心、耐心。初到这个国度的孩子们拥有柔软的肌肤,清澈的眼眸,纯粹的笑与泪,这些还未经过岁月的冲洗,才显得如此动人。他们从感知父母亲人的抚爱开始,认知周边的寸土、花木、鸟虫,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再然后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总会知道这个国度有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信仰,也有残忍的战争和黑暗的杀戮。既然“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那么“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或许这就是龙应台独特的教育艺术:慢与爱。
       然而,在这个日趋狂躁、急切的社会之中,允许孩子慢慢成长,恐怕成了最奢侈、最等不得的事。现在中国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还未等得及孩子长大些,就帮助他们成长,不遗余力地采用各种方式来使孩子们尽早获得成功和幸福。然而父母是否扪心自问:孩子们,愿意吗?这种成长方式何尝不是“揠苗助长”。当各种兴趣班成了孩子们必修课程,而非爱好;当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成了家乡的“安心剂”,而非孩子们功课的有效辅助;当上昂贵的私立学校成了家长的“信仰”,父母已成了孩子们人生的上帝,而非孩子们的朋友,也不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忠实观众和陪伴者。作为父母自然希望孩子会有出乎意料的进步,拥有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成为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在潜意识里父母将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寄托在这个未来充满未知的生命上,帮助他成长是为了让他少走点弯路,一生坦坦荡荡,少些磕绊。可父母是否知道,如此帮助孩子快速成长,避开人生的必要考验,无异于将他植入温室中培养。父母无法一直陪伴着孩子,也无法帮助他成长一辈子。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帮助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或观看录像,观察美国人和英国人在生活上的差异来学英语,而不是让他单纯而枯燥地背单词做试题;给孩子满满的耐心,让她可以不慌不忙地在地球仪上寻找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个陌生国家,直至最后成功地“发现”为止;还给孩子自由的童年,让他可以无忧无虑地玩得一身泥,耍得尽兴,别去过重地责备他,只要告诉他玩耍后要及时保持干净便好。
        正如龙应台所说的那样:“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是的,长长的路,我们一起慢慢地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