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2017-10-14 13:37:45)
标签:

杂谈

分类: 说课范例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李爱霞  郭妍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10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部分,它是证明角相等,研究角的关系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几何图形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三线八角、平行线的判定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方法,而且也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平移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应用相当广泛,通过平行线的性质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分析,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满了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平行线性质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探索的方法,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水平有限,在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用说理方式获得性质2、3学生还不习惯,一时难以接受,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性质2和3的探索。

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情境诱导——探究指导——展示归纳——变式练习”的教学模式和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在自学探究环节,我设计的探究提纲对难点进行了分解,细化成问题组。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分析和解决问题,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展示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初一学生知识筹备不足,但好奇、好动、好表现,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因此,结合教法确定学法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展示风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既发挥独立创造性,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流程统筹课堂,根据本节课教学的总体构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流程:
一、情境诱导
我设计的导语:如果同位角、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那反过来,也就是说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吗?一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入新课。

二、探究指导
探究指导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环节,本环节学生解决自学提纲,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这时学生对新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此时,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展示归纳
学生逐一回答自学问题,展示学习效果,暴露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他同学评价,补充,完善,采用,进行兵教兵,帅指引,老师画龙点睛的讲解中再次突破重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求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顺势把学生带入第四环节)

四、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是学生深化理解定理知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反馈方式,采用学生口答与笔答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归纳自己的收获,老师最后完善补充,强调重点、易错点。

六、布置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分层布置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板书设计最终以课堂生成为主)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和理解,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