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次教研活动谈谈我对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点思考

(2018-10-10 11:33:27)
分类: 反思感悟

安康市二中    潘遗宽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各个学校和老师普遍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内涵丰富,所需把握的环节众多,其中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想结合本人20185月参加的市教育督导活动所听的几节政治课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跟各位同仁探讨。概括为课堂有效提问要注意的“六性”。

一、目的性

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应该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或激发兴趣,或启发思维,或考察理解程度,或检验学习目标,或唤起精神共鸣,或总结学习技能等等。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层层设问,而非漫无目的的提问。比如某老师讲《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很清楚: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在课前导入的过程中,该教师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提问“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规律?规律是联系吗?……”,整个复习导入花费了五分钟之多,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提问就不太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如果是想让学生回忆什么是联系还可以理解,但又跳跃到规律的这种设问就显得目的很不明显了,而且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整个导入显得杂乱无章。这种提问方式也充分反映了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构想、教材的处理、课堂的驾驭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明确设问的目的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做到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二、适度性

课堂提问是打造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学情,从而进行教学活动的调整,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课堂提问必须坚持适度性的原则,设置的问题不宜过多,不能“一问到底”或者为了“提问”而“提问”。又如某老师讲《民主选举》,本节课内容脉络也比较清楚:选举方式——选举方式的选择——珍惜选举权利。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讨论和交流基本可以解决本节课的大多数问题,但是该教师没有这样做,而是整节课的设问:你知道有哪些选举方式?这些选举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我国为什么要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如何珍惜选举权利?……等等。凭心而论,这种课堂没有什么突出的色彩的,这种设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学生也许还搞不清楚什么是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如何能知道它的优缺点?再有如何珍惜选举权利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升华的内容,这等简单的设问会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和情感的碰撞吗?我觉得很难!在这节本来很简单的课堂中,该教师大大小小的问题设置了二十多个,给人的感觉是在上复习课,而不是新授课。因此,课堂问题的设置必须合理和适度,过多的无效的课堂提问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会使本来应该是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变成了“我问你答”式的课堂,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更不会有灵魂和情感的碰撞和升华。

三、开放性

现代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立人格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本来就具有开放性,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传统的教育中,可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甚至学生不能有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想法和意见,即只唯上,只唯书。显然,这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了。笔者认为,课堂设问的开放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可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甚至可以质疑权威和教材,这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而且也恰恰是现代教育所倡导和追求的。本人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也尝试过很多开放性的设问,如“假如你是市长……”、“城管,我想对你说……”、“金钱买不到……”、“通胀就真的那么可怕吗?”、“美国,凭什么耀武扬威?”……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惊奇的看到:虽然未成年,学生依然是有着独立思想的人。他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层面作出不同的回答,而且很有创新,很有思想,这不正是我们想看到的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某个范围之内,我们应尽量依据教材和生活实际,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四、启发性

课堂有效提问必须注意的另外一点就是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或者说让学生能够明白怎样开始思考,思考的过程和预期的结果会是什么。而不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一头雾水,甚至学生根本就搞不清楚老师到底想问什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样是这次听课活动,某老师也讲《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入的时候,教师问“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都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个问题显然问的很大,不具有启发性,学生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天很大”、“大象也很大”、“青蛙很傻”、“盲人眼睛看不见”……等等,该教师当时就有些慌乱了,学生的回答显然没有达到她的期望。所幸,该教师随机更改了一下问题:“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的可笑之处在哪里?设问顿时就具有启发性了----“可笑之处”,学生也很快回答出了答案,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导入了新课。由此可见,课堂的有效提问,必须考虑学生的学情和生活实际,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有从下手”,才能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获。

五、鲜活性

政治课教学一大突出特色就是紧密结合时政和学生生活。新闻时有发生,视觉各有不同。如果在政治课设问中引入鲜活的时政热点素材,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然而,少数教师不关注时政,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引用多少年前的事例并进行设问,学生要么不知道,要么根本就没有兴趣。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某教师甚至拿2008北京奥运会进行设问,试想8年前,你所面对的学生才几岁?她懂吗?她还能记得当时的情形吗?学生既没有兴趣,也回答不上来。如果要用奥运会,干嘛不用里约奥运会呢?学生不是也挺关注的吗?当然,也有部分老师做的就很好了,比如“对安康龙舟赛提出你的看法”、“南海大战,一触即发?”、“育才路交通拥堵,真的无解吗?”……等等,学生讨论的很激烈,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在讨论和争鸣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这不也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可见,依托鲜活的时政材料而进行的课堂提问对政治课生命力的影响该有多大。

六、整体性

课堂教学是一项完整的活动,教师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控教学各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课堂的整体性应该有着多重内涵,笔者想谈谈课堂设问的整体性。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通常应该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体系,再结合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问,最后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整个课堂提问的问题应该是围绕着教学主题展开,或平行发问,或层层递进,或由浅入深,或首尾呼应。所有的问题应该有着共同的指向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或联系,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或者一会天上一会人间式的发问。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我听了某老师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节课,依据她的素材,我对本课的设问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最近中国足球正在冲击2016世界杯入场资格,说起中国足球,大家都很无奈:我们的足球,到底怎么啦?(讨论:教师适当引导是整体的问题还是个别球员的问题?问题指向为整体和部分的含义);你们班或者学校有足球队吗?你觉得是球队的整体重要还是个别球员的技术重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问题指向为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假如C罗加入我国国家队或者你们学校的校队,是不是就无人可敌了?(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问题指向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假如你是国足主帅,让你遴选球员,您该考虑哪些因素或者采用什么方法?(具有开放性,教师引导,问题指向系统优化的方法)。在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此方案比较好,问题设计是一个整体,而且层层深入,前后呼应。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门充满着技巧的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但无论如何,有效教学是教育应该长期追求的一项价值理念。对于有效提问,也许各位同仁还有诸多更好的思路和技巧,愿与大家一起成长,共同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