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绽放别样的精彩——听吴刚平教授讲座有感
(2017-11-08 20:37:21)分类: 反思感悟 |
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绽放别样的精彩
从上海学习回来已经好几天了,一直忙于教学和其他工作,也无暇静心思考,就这样日子一天天从指缝间滑过,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专家的讲座很精彩,唯有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促成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于是我提醒自己赶紧动笔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10月2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简短的开班仪式后,我们正式开始了为期8天的研修学习。首场报告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做的《教学方式变革与教学设计》,吴教授语音诙谐幽默,深入浅出,仅仅用四张幻灯片,他整整讲了三个小时,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也引发了我们对当前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深刻思考。
一、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引导。吴教授指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负担重,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了问题。转变学习方式,优化知识结构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他指出,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具有文本化、学科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学校采取班级授课,横向比较,且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等待,面对学生的学科内容多,很多教师只能采取讲讲讲的做法,学生往往缺乏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活动,确实如此,我们总是担心学生对知识没听懂、没搞明白、没记住,而常常忽略了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往往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诸不知,老师讲解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客观的、静止的,而学生要学好则必须注重知识内在的、主观的、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中间就存在着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更需要对学生进行漫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培养过程。
二、改变教学策略,少做讲得好的老师
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的优劣直接会影响着教学效果。而教学策略设计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注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设计,忽略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指导,课堂教学过程往往是按照我们事先预设的情景和程序进行演绎,而往往忽略了甚至不能容忍动态生成的或者突发的教学资源,一节课下来,教师个人感觉良好,讲得很好,很顺畅,学生很“配合”,达到了教师所期望的那种“效果”。 吴教授还指出: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是教学的生长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教学的重点。我们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教学方式的变革。说得多好!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作为教师就应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只要有利于孩子发展、提高就应该值得提倡。我想,学生坐在课堂里不会关注教师的细节,他不会考虑,老师的过渡语言怎么不自然呀,老师的问题或者情景怎么问得这么巧妙啊等等。所以课堂上,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对你的讲课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积极地思维,有没有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反应了他们的学习状态,所以,讲得好不是真的好,学得好才是真的好,为学生的发展考虑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他每次听课的时候关注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讲的怎样,也不是关注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是否合理,而是关注学生的状态和表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程度。因此,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教师不能剥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意愿,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少做讲得好的老师。
三、搞好教学设计,注意做中学、悟中学
在讲座中,吴教授对知识进行了分类:一是事实性的知识(理解、记忆、再现、判断),学生学习这类知识主要靠记忆,因此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记中学”;二是方法性的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这类知识要靠学生进行阅读、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讨论、问对、争辩、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提炼、概括、解释、推理、运用、拓展等,叫“做中学”;三是价值性知识(学科价值,学习意义),主要靠学生体验、反思、取舍、比较、借鉴、分享、定向、创造、信仰等进行学习,是“悟中学”,这种学习,一旦获得,便不需要想起,但永远也不会忘记。第二、三类知识,如果不让学生亲力亲为,它也会变成事实性的知识,这样就剥夺了学生“做中学”和“悟中学”的权利,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单一,只会死记硬背,越来越厌学。对照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是否也是存在这种现象呢?作为政治老师,我们是否往往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做中学”和“悟中学”?我想,一定存在这种现象:学生记了很多课本知识,过几天,出现了遗忘,一个周或者两个周后,学生把大部分记过的东西都忘了。这里边有正常的遗忘规律,也可能学生记得不熟,但一定不能排除我们教师泛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什么知识,统统要求学生记记记,很少关注学生的做和悟,相反还责怪学生学习不用功和偷懒,真让人汗颜。这种教学的结果学生缺的是方法和观念,有的是一堆知识,不能活学活用,学生所学的观点与观念脱离,老师把所有的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统统转化为事实性知识,这对学生来说就是灾难,它会导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遗忘,学生记不住且记住了没有用,且记住的东西根本不考。当然,要落实“做中学”和“悟中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教学时间不够,这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吴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预习,自我检测,交流问题,教师讲解,课堂小结,针对性训练。虽然这种方法我们没有实践过,但我更愿意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尝试和发扬。用吴教授的话总结:记中学,短期有效;做中学,中期有效;悟中学,长期高效,长远有益。不同知识形态,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一句话:“巧中学,要用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大的效益;要授生以鱼,更要授生以渔,将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转变教学观念,内涵大于形式
聆听吴教授的报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它的优点和长处,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了。本人听过很多老师的公开课,回想起来,虽然在这些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好,也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甚至还有许多课堂创设了一些较好的情景,赢得了学生的掌声。我不否认这些课堂有着很多闪光点和优点,但是否存在着表演的成分?是否很多时候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内涵?吴教授强调,教学要回归本真。而不是课堂让几个“托儿”来完成和表演,课堂是大家的,而不是少数人的。我想是否我们很多老师在公开课的时候,往往追求了太多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真呢?比如合作学习,我们是否以为分组讨论了就是合作了?我们是否追求的就是那种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的讨论气氛而忽视了学生讨论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学习,我们是怎么样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的?学生通过什么手段和方式进行探究的?学生探究后获得了什么学习资源,明白了什么学科知识?……等等。我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
五、顺应学生天性,感受学习乐趣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是能力和素养的提高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学习乐趣的过程。好动、贪玩、偷懒等都是中小学生的天性,我们的教学过程就应该充分利用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展开。比如学生好动我们可以开展活动教学,贪玩可以开展游戏教学,偷懒可以教给学生“巧中学”。尽可能的采取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本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提倡给学生减负,我也一再告诉学生,只用好政治课堂的45分钟,不需要花费过多的课外时间去学习政治课。在教学中也尽可能顺应学生天性,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活中的事例或情境,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内在的乐趣,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内心明白知识后的喜悦,会心的微笑,情感的升华,生活中困惑的顿悟…..等等,而不简单是课堂的笑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如果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升了。
教学方式转变,任重道远,愿我们一起携手前行!相信未来,我们的课堂会绽放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