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王荣生:散文教学设计

(2017-10-13 15:14:37)
标签:

转载

分类: 师者心语


 

“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旧“散文”的定义,向来用“排除法”。也就是说,凡是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就会被放进“散文”这个筐里。

在中国古代,骈文之外,便是“散文”;韵文之外,都是“散文”。在中国现代,小说、诗歌、戏剧等,被称之为纯文学,“散文”则被称之为杂文学,文学作品中“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实用文章

(纯文学)(杂文学)(非文学)

在现代,“散文”的地盘被进一步挤压。凡是形成了文类规范,能指明文类特征的,逐渐从“散文”中被分离出去,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寓言、儿章故事等,有些亚文类,如回忆录、序言、杂文等,尽管仍然赖在“散文”这个筐子里的,但因其文类规范和特征逐渐明朗,往往也当作相对独立的文类来对待。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它主要有两种所指:宽泛的:除去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和实用文章之外的,并剔除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已经独立门户的亚文类之后,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紧缩的:在上述范围之外,进一步圈出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文体特征已比较清晰的亚文类,所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或者只收纳其中“文学性”较显著的一小部分,与仍“被剩余”的合并,统称为“文学性的散文”。

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

散文的文类特征,其实是“无特征”。即使不断清理门户,“文学性的散文”依然是个庞大的家族,成员样式繁多,文体各异;其共性,就是“散”。“散在骨子里”是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也是现代散文区别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关键点)

()现代散文不拘一格

表现在散文的内容上,是“题材广泛多样”。散文的内容,纵贯占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

表现在散文的形式上,是“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散文无边界,可兼采诗歌、小说、剧本和实用文章的要素。散文可混合多种成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交织其中。散文的结构方式开放而无定态,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

正如有研究者所讲,散文无规范,一讲“规范”,散文就死,“纯、正、高、雅,每个宇都能将散文箍死。对散文写法作任何规定,老八股也好,洋八股也好,都会戕害散文的生命。"

()现代散文张扬个性

不拘一格,也就是张扬个性。“‘散’文的要义不仅在于‘形散神不散’之类的命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精神。‘散’文的内部神韵在于自山自在,无拘无束。”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散文抒写性灵、散文乃是个体情怀的见证、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谈论散文的时候,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某某人的散文:鲁迅的散文、周作人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沈从文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蒙田的散文、尼采的散文等等不同时期的散文,是不同的样式;不同作者的散文,是不同的样式;同一位作者的不同散文,尤其是不同阶段的散文,往往也是不同的样式。

“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

()“文学性的散文”的“里”跟“外”

“文学性的散文”介乎文学与实用文章之间,它既具有文章的特性,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具有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它的写实性。散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即使没有《荷塘月色》、《幽径悲剧》,清华园里的荷塘、北大校园幽径旁的紫藤萝,也是真实地存在着或存在过的。

有外在的、可以指认的言说对象,这是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作品的差别。诗歌、戏剧自不必说,看起来是“写实”的小说,其实是“虚构”的产物。有记者问莫言:“您作品的外文版翻译者们为什么去访问高密?”莫言答:“大概都被我小说中的描写忽悠了。吉田富夫去高密,想去看我小说中的磨坊、河流、高粱地等场景,但只看到一条干涸的小河沟,根本没有我小说中那样的澎湃奔流的大河。他问我大河呢?我说,就是长江黄河啊!森林呢?我说在长白山;沙漠呢?我说在内蒙古。”其实,莫言的答语还是托词,小说中的磨坊、河流、高粱地,是小说家的语言所营造的。散文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根由也在“语言所营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虚构。散文叙写作者的所见、所闻。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在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散文对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也不是“客观的”言说。换言之,《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幽径悲剧》中对古藤萝喜爱、对古藤萝被毁的愤慨,是90岁高龄的季羡林极具个人化的情怀和思绪。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这是“文学性的散文”与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文章的差别。阅读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最终要指向文章的外面,指向客观的言说对象:它们所论述的道理,是否成立?所报道的事件,是否真如所言?而成立与否、是否如实,有公认的判别依据;之所以写论文、发新闻,日的就在于要获得公认或成为公认。散文不祈求成为公认;阅读散文,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公认、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是体认作者所见所闻,分享作者所感所思。阅读散文,自始至终都在“散文里”。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的视野里;或者说,与外在的言说对象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是在阅读之后才发生的事。

()“文学性的散文”的主体与客体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那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记叙、描写的客体。比如:《背影》中的“父亲”,《老王》中的“老王”,《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幽径悲剧》中的“古藤萝”,《安塞腰鼓》中的“扣腰鼓场景”等。作者记叙、描写“父亲”、“老王”、“荷塘”、“古藤萝”、“打腰鼓”,目的不是要向读者介绍那些人和事,描摹那些景和物。之所以记叙、描写,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所思、所感,是为了表达作者这一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背影》的关键点,不在“父亲对我的爱”,而在体认到“父爱”的独特心眼;《老王》的关键点,不在“老王的善良”,而在作者能看出善良的那副心肠。《荷塘月色》的关键点,不在“荷塘的景色”;《幽径悲剧》关键点,不在“占藤萝被毁的惨剧”;《安塞腰鼓》的关键点,也不在“打腰鼓场景的威武、雄壮”……关键点在于发现景色的心境,痛感惨剧的心灵,为威武、雄壮而奋发、激昂的心怀。

阅读散文,不是仅仅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文学性的散文”的日常与独特

散文是日常的,用常态的心境叙写日常生活。散文记人,很少是大红大紫的人;散文叙事,很少是大起大落的事;散文描绘的景与物,绝非隔界之景、稀罕之物;散文中的谈资,也很少涉及大是大非。在散文中,人是普通人,事是平常事,景与物是平日里所能见的景物,谈论的多是人家在饭后茶余或许都会聊到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感、所表露的情思,也多貌似我们所具有的,或与我们原已具有的情感、情思相类或相似,阅读散文,我们会有一种亲近感,往往会很自然地唤起相关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乃至忘记了去体察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散文叙写日常生活,其实是作者以其独特的情感认知,叙写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特发现和感悟,叙写他独特的人生经验。散文中叙写的所见、所闻,是“这一位”作者以其独特的感觉和知觉,对人、事、景、物及其意蕴的发现。散文中抒发的所思,散文中传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思。

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之不同,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够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才能够通过阅读,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

()“文学性的散文”的言和意意,是散文表现的内容

综上所述,它主要是两个方面:

1)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那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

2)在散文的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这两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感觉和知觉的所见、所闻,“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境遇所生发的所思、所感。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落根在“这一篇”,通过独抒心机的谋篇、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袒露心扉的语句。

作者的人生经验,融会在他的语文经验里。“文学性的散文”,尤其是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精准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言语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朱自清曾说过一段至今仍发人深省的话:“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综合上面的讨论,“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左右两图,左右两图是等值的独特的情感认知一一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个性化的言语表达精准的言语表达

五、散文阅读的要领

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晤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一)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1.分享首先要区分人我。分享,是“和别人分着享受”。分享的前提,是区分人我。散文中的所见所闻,是别人的所见所闻;散文中的所思所感,是别人的所思所感。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散文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最为接近的文学样式,阅读散文很容易“人我不分”,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念,这既是散文阅读所必需,也是散文阅读的陷阱。同我心者,赞之;异我心者,弃之;逆我心者,愤之……其结果,读却如未读,终究囿限在自己的既成经验。

2.分享不是“占有”、“具有”读者的经验,与作者所传达的经验不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阅读的起点,也表现在阅读的终点。我们不能够“占有”作者的人生经验。换言之,我们不可能“具有”与作者等同的经验,无论是阅读之前、阅读之中还是阅读之后。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似乎存一种念头,希望学生“占有”作者的经验。这突出地表现在结课的“激情号召语”,比如:“让我们带着安塞的精神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安塞腰鼓》)”,“让我们带着百合的精神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