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儿童视角
(2017-10-22 11:02:39)
标签:
教育 |
为期十天的国培,让我们聆听了诸多专家教授的报告。无论是鲁洁先生的德育生活论,还是成尚荣老师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无论是高德胜教授对夹教材的解读还是孙民校长的教育故事,给我的启示是的德育是生活论的落地需要老师从未儿童的视角去看,从儿童的视角去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或是德育活动才是孩子喜欢的,才可能是有效的。
儿童视角本来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小说作者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
什么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呢?我不是理论工作者,没有能力从理论的高度下定义。但我可以这样来表述我对“儿童视角”的教育学理解: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这个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这样深情地写道:“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一版第44页)记得当我读到“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时,怦然心动,想了很久很久。教师应该多想想自己曾是孩子时的欢欣、恐惧、喜好、憎恶,想想小时候自己喜欢怎样的老师,以及老师怎样上课,这不就是“儿童视角”吗?
陶行知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这样告诫未来的教师:“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白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而没有得到‘优’,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陶行知教育文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57页)读到这里,我无比感动:陶行知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教育家,与其说因为他首先有一颗伟大的爱心,不如说他首先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变个小孩子”。某种意义上说,童心,这就是“儿童视角”,没有这样的“视角”,绝对当不好老师。
回味着教育专家的阐述,不由得想起了前一段时间到某小学去参观,只见校门口足有两层楼那么高的墙壁上刻着荀子的《劝学》。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踮起脚扬起头,才把整个古文读完。读罢,不由地心生疑问:小学生能把墙壁上的《劝学》读下来吗?那么多晦涩的词语,学生能明白它的意思吗?孩子们上学放学,天天走过这面墙壁,不知道有哪一个孩子曾经在这面墙壁前驻足过?有哪一个孩子就墙上的文字思考过?
一个校园中的怪现象产生了:学校费劲心思策划的“校园文化”,那些遍布校园建筑物上的口号、名人名言、优美诗句,学生根本就熟视无睹,绝大部分学生说不出校园里张贴悬挂的哪怕一句口号。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校园文化是老师们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设计的。在成年人看来,《劝学》确实很有教育意义,但是却忘记了小学生未必然读得懂。既然读不懂,或者没有兴趣读,又何谈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呢?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墙壁上的校长寄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只要是识字之人都能看明白。没有故弄玄虚的卖弄,没有故作高深的炫耀。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新营,(学校的名字)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经历,一种追求,一种成就。成就学生,是我们的真爱;和美新营,是我们的目标;沟通社会,是我们的理想;走向世界,是我们的追求。因为理想,所以日夜兼程;因为真爱,所以朝朝暮暮;因为追求,所以风雨无阻。我们年轻,所以无畏;我们执着,所以无悔;我们奉献,所以无憾。教学楼中清澈的池水里鱼儿欢快地嬉戏,楼顶层宽敞的鸟儿乐园里,各色鸟儿叽叽喳喳。多么富有童趣的校园呀!可以想象孩子们是怎样专注地观察那些小鱼,怎样和那些鸟儿交流对话。这样的校园是站在儿童的角度专门为孩子设计的,这样的校园才是孩子所喜欢的校园。
参观了两所学校,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教育中的儿童视角。
《中国青年报》记者陆小娅曾发现一个问题:女儿很聪明、活泼,但最不爱逛商店。她十分不解: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应该喜欢才对,为什么孩子不愿意逛商场呢?后来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委。一次,女儿的鞋带散开了,当她蹲下来给女儿系鞋带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是一片腿的“森林”。因为站在孩子的那个角度根本看不到商品,看到的只是拥挤的、摆来摆去的人的两条腿,她终于理解了孩子不愿意逛商场的原因。
看到这个故事,不由得想起了《小王子》的作者——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说的话“所有大人原先都是孩子,但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已是成人的老师走过了童年,几乎忘记了童年的生活。所以不管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还是教育教学中,大多数人是不由自主地站在成人的视角看待儿童、教育儿童。正因为如此,孩子不喜欢我们的教育。就像是下雨天,成年人往屋里钻,孩子们却往屋外跑。大人们怕淋雨感冒,孩子们却踩着水花开心地笑。成人脚下踩死一只蚂蚁毫无感觉,孩子却会为一只死亡的蝴蝶黯然神伤。就像是那个内心纯净的小王子,他看不懂成人世界,于是发出了大人们可真奇怪的感叹。文学作品中的小王子尽管对地球很失望,毕竟他还有自己生活的星球。可是我们的孩子还得在大人们的谆谆教诲下,慢慢失去儿童应有的那份好奇和想象,失去童年的那份单纯与快乐,失去原本应该属于他们那份天真和烂漫。
站在儿童的视角才能理解孩子,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被称作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正是由于他特别善于理解孩子,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那个因为流鼻涕被妈妈斥责的孩子,却偷偷地告诉于老师“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告诉你,是咸的呢!”于永正老师之所以能理解孩子,他的一句话让人警醒“因为我从没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
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是因为成人和儿童的视角不一致产生的。只有当我们站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时候,才可能读懂孩子们的一颦一笑,才可能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忧伤着孩子们的忧伤,才可能走进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方式方法才可能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只有这个样子,我们的教育教育教学才可能会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