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国培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

(2017-10-14 16:37:01)
标签:

培训心得

分类: 2017国培心得

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2017)—— 一线优秀教师

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南京师范大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研修班”心得体会

甘肃省嘉峪关市师范附属学校  于芳

    十月的南京,虽然已步入深秋,却依然风柔雨绵,令人惬意。有幸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2017)——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南京师范大学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研修班”,我无比激动。南师大古朴的自然与人文风情以及浓郁的书香氛围深深感染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每一位教育同仁,而专家和教授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专题讲座更是令大家耳目一新、心潮澎湃,下面是我聆听了六位专家的讲座之后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

    (一)教材名称的改变。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这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响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明确强调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和特点。

    高德胜教授就“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基本理念与整体设计”做了详尽的讲解,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给予我心灵深深地震撼。聆听他的讲座,我认识到本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目的观、道德观、德育观、教材观,以“遵循教育规律,培养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作为教材编写的根本方针,体现了道德教育的知识化、思维化,将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定位为“对话”关系,较好地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观和快乐学习观。

    孙彩平教授做了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低段教材整体解读”为题的讲座,详细介绍了本套教材的教育主题、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用书的使用,她的讲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的教育思想。以小学一年级上册为例,我们发现本套教材的教育主题以“涵盖式上升”的形式呈现,体现了“儿童性、生活性、开放性、融合性”的教材理念,以儿童为主题,借助儿童语言展现儿童生活和困惑,关注儿童的生活问题、生活状态、生活方式,通过引领儿童向生活学习、在活动中领悟、榜样学习、批判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将德育内容内化为个体行为。

    二、反思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贯彻落实本套教材的主题思想和德育理念。

    新教材的发布实施意味着一线任课教师将展开新的教学探索,我们必须深度思考课堂的学习方式,真正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向多方位、多层次目标的综合发展。

    首先,《道德与法治》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一套全新的教材,我们要打破学科思维模式,尝试以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整合,引导学生进入广阔的综合课程生活。

    教材逐渐融合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科学、心理等多个领域,将法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这既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当前的课程内容结构,超越拼盘式的综合课程状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提炼课程整合主题,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又要求我们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要从“学科人”中走出来,尝试学科间的整合,或进行跨学科教学,或与各类活动、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统筹安排教学。

    其次,尊重儿童权利,开展深度体验与探究活动,深化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

    核心素养的提出,旨正在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课程价值,即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真正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这要求教师必须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新课程实施多年来,体验与探究等学习方式逐渐为品德课教师所熟悉和运用,但是往往并不深刻,甚至流于形式。比如,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往往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只需要低阶思维,并且对活动参与要求不高的任务。而真正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课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以“身”体之,以“心”悟之,实现深度体验与探究,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再次,创设宽松的环境,把课堂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扭转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核心素养是作为个体生命学习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它为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需要我们不断思考课堂之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分享学习与成长,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为此,我们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炼、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这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

    总之,尽管只经历了本次培训三分之一的进程,尽管只聆听了六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对我而言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专业上的反思,受益匪浅,期待接下来的学习能够有更多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