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培训班心得体会郑桂忠
(2017-10-13 20:55:21)分类: 2017国培心得 |
10月12日,是国培的第五日。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7)”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南京师范大学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培训活动。前五天培训安排了由经验丰富成尚荣、傅宏、汪凤炎、闫旭蕾及参与了新教材编写的高德胜、孙彩平等专家、教授给我们讲解和分享,专家们围绕《道德与法治》进行了古今中外,理论与现实的各抒己见,讲解内容大都扣题,个人感觉信息量很大,根据前六位老师讲解的内容,结合记忆与理解,对老师们的见解的体会长与略会有所不同,也不一定准确,在此,谨代表个人,发表下个人的体会,具体如下:
一、立德树人
成尚荣老师的讲解给我的感觉主要是围绕“立德树人”来进行。所谓,“道德要靠法治来支撑,法治要靠道德来滋润”。所以国家及时提出“法治”社会的理念是很适时的也是很正确的决策。可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面世是根据时代的背景和需要的产物,国家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也是顺应时代及社会发展的步伐。
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人的最高价值?其实“人”的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即“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在现有的学校体制当中,应试价值是看不到人的,是没有人的存在的。可以说应试教育是不道德的。不知大家可否听说过这句不知出处的说话,为了高考而打出的一句口号“只要学不死,就要往死了学”。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应试教育下的“不道德”现实。如何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状态,回到儿童,回到教育的主体,让其价值得到体现,这是一种责任。这是国家上层建筑、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要实现立德树人,我们要明白三个问题:一是培养怎么样的人,二是怎样培养人,三是为谁培养人。培养怎么样的的人,就是指培养具有怎么样的“核心素养”的人。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二、教生活
(一)来自于生活又回到生活
开讲前,孙彩平老师就抛出了不少问题,如《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只是讨论一些生活事件吗?课文没有什么字,让学生掌握的重点在哪里呢?让我们超越书本,超越看图说话,回到学生生活,让学生讲讲生活体验就可以了吗?课文中没有结论,不知道如何收(如何把握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与观点)通过这门课程,让孩子有哪些方面的长进?从生活中来,带来经验,到生活中去,带什么回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道德与法治》不能用教知识的方法去教。它是一门综合的课程,是培育生活“智慧”,是在教学生生活。课程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又需要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实践。知识容易忘记,但道德是跟情感、智慧,跟自已的细胞、肉、骨架融在一起的,是主观的认同。
(二)教“书”背后的教育观
教“书”背后的教育观是对确定性知识的寻求。“书”是教师要教的内容,教学的重点知识与教学目标在课文中,教师教的任务与关键,是把课文讲精、讲透、讲活,让课文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学的目的是教课文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接受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帮助学生建立此符号系统的内在逻辑与结构,即所谓学科知识体系。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实现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知是客观的“知”,道是在智慧中的,它是普遍的法则和善的基础。什么是“明白”,它是一种脱离了黑暗的状态。因此,知道和“知——道”有着不一样的解释。
(三)教生活是培育实践智慧
《道德与法治》教学生要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做勇敢的事面为勇敢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好的生活才能成为好人、通过现实活动养成、实践智慧。智慧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变通,因此课程要有开放性,教生活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教的东西是需要在生活中养成的。如教节约用水,不同地区的人对节约用水有不同的概念和理解,南方和北方、水源充足地区和干旱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教生活不是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几个知识体系的拼盘。《道德与法治》不是知识,而是将各种知识、自己的情感、现实的情境、相关知识、未来的志向等结合在一起,综合形成最佳的生活判断、决策、行动能力,是一种实践智慧。以生活为载体,回味自己的生活、镜观他人生活、参与群体生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本身了解生活,发现、挖掘、积累实践智慧。
(四)课程的关键能力
明辨善恶的能力(懂得整体的善)、向生活学习的能力(理解生活、领悟意义)、权变的能力(不机械僵化在特定情境中把握整体的善,采取相应的行动)、整合的能力(知、情、意、行的整合总结提炼贯通的能力)
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学习生活中的智慧,多元启发,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和旨归。
广东清远市清城区凤翔小学
2017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