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2017-10-12 22:16:58)《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10月8日,国庆长假还未结束之日,我们来着全国各地97位品德教育工作者风尘仆仆聚集在美丽的南京师范大学,满怀着期望与渴盼,欣喜与兴奋来参加2017年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五天来,虽然每天我都早出晚归,极其辛苦,但一想到五天来聆听各位专家、教授的报告,回想五天来我的巨大收获,我的那一点辛苦与疲惫又算得了什么呢?
五天来,分别听到了成尚荣、孙彩平、傅宏、高德胜、汪凤炎、闫旭蕾、王俊梅、等专家学者的不同风格的精彩报告,收获很大。可以说,每一天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受益匪浅、感想颇深。他们的讲座为我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学习教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及如何课改。所有这些都针对目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教师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新课程新理念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理论性的指导,使我深受启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几天来学习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一、增强修养,提高技能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努力做到师德高尚、师能全面、教艺精湛、教技突出。这将成为每一位教师毕生的追求。那么怎样才能具有高尚的师德呢?非常有幸见到了智慧老人——成尚荣先生,感叹于这位睿智老人惊人的记忆力、对教育的理解深度、对课堂本质的精辟隐喻、以及对学科建设的真知灼见,他超强的记忆力、灵动的思维深深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竟然都是“脱口秀”,更让人惊叹的是:成老师思路之清晰,话语之精辟,谈吐间有如信手拈来,又如闲庭信步般从容,实在让人叹服!他的讲座让我对教学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成老师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第一动力、教师的第一品质和教师的第一专业。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需要两种动力,外推力和内驱力。外推力是打造和被打造。而最关键的是内驱力。哲学里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任何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这种呼唤就是我们的追求。所以人最难的就是超越自我,如果不超越自我,最终就会被别人超越。那么怎样的追求才是有意义的最求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去追求人生的意义。人的一生不能只是冒烟,而应该燃气熊熊的烈火。人的一生有两次出生的机会:一次是来到人间,还有一次是文化的生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名师,但我们应该像名师那样生活。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对于我们现在教育工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现在的我们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自己的学科,去多读书,多学习。
两个半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次讲座最让我感佩的,不是成先生具备的开阔的教育视眼,也并非他对于儿童心理的精准研究,而是作为一名专家,他儒雅的学者气息,在会场上造就了一种强大的气场,大家屏息凝神,安心听讲。的确:人生是一种跨越,而永远没有终点。
二、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思想认识。
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改变以前那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主体的旧观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担当主角。
三、理清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
在培训中,通过认真学习各位专家讲座的视频,积极和辅导教师的互动交流,并且和同伴在网上互相讨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特别是观摩了名师风采后,我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深化了对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了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还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或教育实践能力。让我还知道了新课堂教师不再操控学生的大脑成为学生学习的统领者把自己的知识机械化传送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创造中学习,培养学生的高级创造思维能力。教学不再是“授之与鱼”,而是“授之与渔”。一名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更要有高雅的格调与健康的思想,才能熟练驾驭课堂,引领孩子们踏上探索、求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