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案例

(2018-06-19 21:46:49)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案例

活水乡陈家坪小学   王丽梅

【案例描述】

今年我刚接上三年级,通过几次测试,我班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水平低下,很多学生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数学成绩较差。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 为了提高三年级的计算能力,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下面我是以课堂为阵地,怎样在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

年级:三年级

下面先看课堂实录片段:

片段一:课前口算 提高能力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几十、几百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会口算整十数或整百数乘一位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片段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

师:美术课上,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蜡笔画画。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列出算式:12×3=

师: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2×3表示312是多少?

a.理解算理

师:(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生:独立进行思考。

2)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1:因为12×3表示312是多少?所以我把12+12+12=36

2:我把12分成103,先让10×3=30、然后让2×3=6、最后30+6=36

师:你们谁看懂了这位同学的算法吗?谁来说说?

3:他是先用第二个因数先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字,然后再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再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4: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算的,一行摆一捆,零2根,摆3行,就是36根。

师: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生:生1和生4的方法不太好,如果遇到较大的数,这样算起来比较麻烦。生2的方法较好。

b.探索算法

师:同学们,123除了可以口算和摆小棒以外,我们还可以列竖式计算。谁愿意来黑板上试算一下。

(请两位同学进行试算,其它的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试算。学生算完以后,请这两位同学说一说他们的计算过程)

1:我是先用个位上的23相乘,等于6,把6写到个位上,再把十位上的13相乘等于3,把3写到十位上。所以123等于36.

师:为什么13相乘的积要写到十位上呢?

2:因为1代表10,103等于30,所以3要写到十位上。

其他同学谁愿意把计算过程再说一遍呢?(多请几个同学说计算过程)

c.介绍各部分名称。

           2……因数 

         ×   3……因数

           6……积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12在乘法中叫什么吗?

生:12叫做因数,3也叫因数,36是他们的积。

师总结:先用个位上的23等于6,写在积的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3,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13等于3写在十位上。

d.挑其它的学生说算法。

师:同学们,你们会算了吗?谁愿意再来算一道题呢?

【案例反思】

本节计算类型的课呈现的特点

.课前口算 提高能力

通过试卷看到,学生数学成绩上不去,很多是在计算上失分,而口算是估算,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强的学生其数感就强,试商的过程快,计算的速度快,而且准确率高。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口算。每天上课之前,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为学生准备的口算卡)并且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口算的训练。比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找门牌号”、“送信”、“对口令”、“夺红旗”、“闯关”等;中年级可以采用口算板、口算表、卡片、幻灯片或游戏进行训练;高年级训练的方式可以是指名答、抢答、齐答、听算、视算等;

.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数学课堂常常出现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或者是老师提出问题而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老师又自己回答问题的现象;再或者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启发性。经常会听到有的教师整节课都只有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毫无意义的问话。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上要少说,学生能说的老师绝不代替学生说。比如在讲这一节计算类的新授课时,如果按以前我们的教法是,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一边板演,学生在下面看,老师讲完后,问学生会了吗,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也许通过练习学生也能把题做对,但学生整节课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数学的学习也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我在讲这一类课时,我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复习昨天的内容,然后引出今天的课题,让学生列出算式,问学生谁愿意来试算一下,学生们都积极的举手,然后我会抽一个优等生和一个中下等的学生来进行试算,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本上试算。也许出现不同答案,做对的同学,我不会马上让他下去,而是让他给大家说一说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在说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听。对另一个学生如果他能做对,我也会要求让他说说他的想法;如果做不对,自己比较一下,哪里和这一位同学做的不一样,谁做的正确?错在哪了?通过这两位同学的做与说,大部分学生已明白这些题是怎么做的?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法则,我最后做补充与总结。在练习时,我一般不要求学生马上去做题,而是让他们说计算过程,这个说完,那个说,(我认为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大部分学生对计算过程已经掌握的非常熟练了,学生都有了一种急切想做题的愿望了,我才让学生去做题,正确率非常高。这样一节课下来,虽然老师说的少,教的却非常轻松,学生学的也不费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