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报告

(2018-04-02 16:07:40)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报告

 甘泉县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诵读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学生诵读时间不充分、兴趣不高、诵读目标不明确、形式单一等,同时发现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学生学习语言,感知语言的现象。语文教学中过也多知识传授和理性分析,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因而,我们应该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也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如何落实这一根本目标?我们认为应该加强诵读教学,从诵读教学入手。

本次课题研究,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状态,还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并找到了有效途径解决以上问题。将诵读方法和策略用于诵读教学活动中,即培养了学生的诵读习惯和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学段目标要求,并在“评价建议”明确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诵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三、研究意义

1.了解我校当前语文诵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诵读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了语文诵读的教学策略。

2.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和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语感。让语言文字哺育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了学生素养。

4. 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探寻民族文化之源,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灿烂文化的热爱。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5.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研究目标

1.培养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诵读是语言的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思而疑、疑而悟,促进理解、表达、鉴赏等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

2.实验目标:探索一种达到培养目标的途径方法,串起语文课堂教学。根据中学语文的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和理解,探索出一条能以诵读代讲解,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途径。

五、研究内容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落实《课程标准》对朗读、背诵和阅读的要求,我们做到了课堂上多朗读,课外多涉猎,认真研究了各种诵读形式(吟诵、朗读、默读、小组读、背诵)对优化学生语言感知过程的作用,把各种诵读形式灵活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本课题着重研究了以下方面的内容:

1.研究了诵读教学的原则, 明确了诵读的目的,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2.根据诵读教学的特点,指导学生的普通话朗读发音和诵读技巧,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

3.探索了有效的诵读教学方法,培养了全体学生阅读、质疑的能力。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方式,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接触和了解文化经典。

4.通过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研究者研究文献,了解了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深入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了总结。

2.调查研究法;课题研究者通访谈、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我校学生诵读的能力和兴趣深入调查,了解了学生的诵读现状和我校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研究的教师结合了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做到了早读课训练诵读,课堂中指导朗读,课后培养诵读兴趣。并在活动课中举行了演讲比赛、经典诵读、小组朗读、班级诵读等不同形式的比赛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诵读需求。

 4.个案研究法: 课题研究者对典型学生进行了个案研究,了解了他们的诵读能力,对于学生在诵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该类学生的诵读能力均得到提高。

 5.总结研究法:不断总结了诵读教学的方法,在诵读教学实践中不断整理相关资料,并及时撰写了相关的反思、论文、报告等,在积累中总结,在反思中改进,在实践中成长。

七、研究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3月—20177月)

按照时间节点按时完成了评审书的申报,并进行文献研究,制定了中学生诵读问卷调查表,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召开了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诵读现状,撰写了详实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并制定出了研究方案及开题报告。

研究者利用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朗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际和教师的朗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观察,其结果给课题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研究人员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工作行事历:

工 作 内 容

方式及形式

负责人

1.成立课题组,确定实验对象

小组讨论会

 

王亚琴

2.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小组讨论会

王亚琴

3.调查研究学生的朗读现状。

问卷调查

付意宏

4.选取读书学习材料。

集中学习

 

5.撰写学习心得。

个人学习

 

韩巨芳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8月—20183月)

按照时间节点,采用了行动研究的方法,密切结合教学实际,对有效朗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记录所获经验,完成课题研究流程记载,活动记录,写好了课题心得及研究论文。

课题研究者具体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表现如下:一是分析学生朗读现状形成的原因,制定出了策略。二是从文本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去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三是撰写了课题研究反思,并汇编成册。

面对有难度和深度的文本,我们确保了时间,充分进行了朗读。诵读有相应的目的性,并制定出了多样的诵读形式及方法。同时积极撰写了相关教学案例,完成了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并召开了课题研究中期工作会议,课题研究成员按时完成了个人实验报告,并汇编成册。

1.开展教学研究,调整和修改实施方案,指导和落实课题研究工作,并制定月活动安排。

文本

王亚琴

2.开展第一轮研究课题实践课活动。

课堂

实录

 

 

3.开展第二轮研究课题实践课活动。

课堂

实录

王亚琴

 

.教师编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文本

全体

成员

.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文本

王亚琴

(三)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83月—20184月)

按照计划和时间要求,课题组按时进行了以下工作:

整理好相关资料,对课题进行了全面总结,撰写了课题论文,并汇编成册。

整理了课题过程中获得的成果经验,撰写了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组成员各上了一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并录制。完成了课题研究结题申请书和鉴定书。

1.整理相关资料,并制定总结阶段计划。

文本

王亚琴

2.完成后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文本

付意宏

3.整理课题过程中获得的成果经验,撰写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文本

王亚琴

 

4.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典型课案例、课题论文、研究心得,并汇编成册。

文本

 

 

八、研究成果

(一)研究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课题组对中学生语文诵读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模式、策略和评价体系。

1.教师方面

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互相研讨,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为教师提供了方向性、辅助性的理论指导,让教师们走出了盲目的、无序的教育教学及研究状态。课题组的成员通过积极的研究及实验,在实验课上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转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并形成“三读”教学模式、及情境诵读法。同时课题组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了课题组组织的各种活动,增强了团结意识,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从而共同进步。

王亚琴的情境诵读法:

情感渲染: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触发联想:教师应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

韩巨芳的“三读”教学模式:

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

2.学生方面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取得不少进步进步,他们敢于诵读、愿意诵读、乐于诵读,增强了诵读的信心。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调动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会主动朗读。不仅诵读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均能得到有效的培养。通过诵读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更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新裁,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

3.操作方法

1)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诵读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为了避免学生因重复记忆而感枯燥乏味,尽量借助各种游戏、竞赛等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做到“五个读”:

    每天早到校20分钟进行诵读。

    每节课课前35分钟进行诵读。

    每天晚自习前10分钟进行集体诵读。

     每周用两个课时作为经典诵读课进行诵读。

每月安排一次集体诵读活动。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保证诵读的“质”和“量”。

2)丰富的诵读活动,营造学生诵读氛围

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学习乐园,因此全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每天感受经典的环境:

     “晨读一刻钟”中,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读报课的“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中的音乐陶冶着学生心灵;

     “精读《弟子规》”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和礼仪。

    于此同时,课题组在全校范围开展了世界读书日活动、书香校园活动、经典诵读活动、美文诵读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爱书、读学的品质。

(二)研究成果

成果主件

1、汇编《日有所诵》校本教材

培养兴趣:针对中学生只动手不动口,只注重磨题演练不注重朗读体会。于是选择了一些读来朗朗上口,内容形式多样的文章,有的如涓涓细流淌过孩子们的心田,像老舍的《养花》;有的咏物寓志,寄寓作者高尚情操,对伟大中华民族和英雄的中国人民的赞颂,像郭沫若的《银杏》;有的如一副山水画,但也另有深意像鲁迅的《雪》。这一校本教材以散文诗歌为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也是对语文课本的一个补充,对学生朗读的拓展,激活学生头脑中对诵读的概念。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大家齐心协力,慎重仔细筛选出来的,都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净化心灵,弘扬文化,是中学生必不可少的课外读本。

2、校刊《初阳》专题板块

在我校《初阳》校刊中,教师主要展示这次课题研究的论文,心得及总结。一阶段一分析,一阶段一总结,做到井然有序研究得当,有根有据,落到实处。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激发兴趣、动口朗读、动手写作的过程。以诵读为主题,或记录与老师一起读书的情景;或记录自己诵读的心得;或讨论与同学一起诵读的激情似火。才思泉涌都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发行量200本共全校师生及直属单位阅览,这就是满满的成就。

 

成果附件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案例集

2.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论文集

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教学反思集

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课堂实录

以上成果参研人员每人一篇,课堂实录每人一节,各具特色。

 

九、课题反思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语文诵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诵读能力,多途径培养学生语文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有话可说。采用多种朗读手段由易到难,训练形式要多元化。听说结合,把听到的说出来,用自己优美的声音展示出来。从七年级至九年级系统地进行实践研究,争取形成更科学、更有效的语文诵读教学模式。

在今后的诵读练中,我们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更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异,从实际情况出发,顾及到各层次的学生,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诵读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