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7-09-18 15:00:15)
标签:
教育 |
甘泉县初级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二、立论依据
(一)初中语文诵读的现状
1.诵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不能充分激起诵读的兴趣
一节语文课40分钟,学生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课堂上的读,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学生虽然在张口,但实际上有一部分学生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示意学生停下,学生立刻转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诵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固有却无效的过渡环节而已。
2.诵读的目标不明确
学生的诵读只是被动的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过口不心地读。这样的诵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教师往往只盯学生读,只要学生张口出声就行,至于诵读的效果却被忽视,长期以往怎能提高诵读教学的质量。
3.过多借助多媒体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
1.研究诵读教学的原则, 明确诵读的目的,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2.根据诵读教学的特点,指导学生的普通话朗读发音和诵读技巧,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
3.探索有效的诵读教学方法,培养全体学生阅读、质疑的能力。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方式,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接触和了解文化经典。
4.通过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参考文献:
2.龚孟伟《论古代语文诵读教学的科学内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陈业桃《关于语文诵读规律和教学模式的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4期;
4.王建珍《语文诵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5.崔兆侠《此时有声胜无声——浅谈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6.苏云杰《抓语文教学根本,还语文本来面目——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教学》[J]《中学语文》2009年03期;
7.江映瑜《阅读教学要注重教师范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9年05期;
8.李炜《新课改以来语文朗读教学研究综述》[J]《中学语文》2013年Z1期。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4.个案研究法。
5.总结研究法。
不断总结诵读教学的方法,在诵读教学实践中不断整理相关资料,并及时撰写相关的反思、论文、报告等,在积累中总结,在反思中改进,在实践中成长。
五、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2017年3月—2017年7月)
目标: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内容: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方案论证和申报课题,并撰写研究综述。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2017年8月—2018年4月)
目标:完成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研究调查,并分析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和特点。
内容:根据研究方案进行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研究,并进行相关分析。
要点有三:
1.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密切结合教学实际,对有效朗读进行积极的探索,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记录所获经验,完成课题研究流程记载,活动记录,撰写开题报告。
2.具体研究过程和方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析学生朗读现状形成的原因,制定策略,从文本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去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撰写课题研究反思,并汇编成册。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2018年4月)
目标:对本课题进行系统总结,形成论文和课题总结报告。
内容: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对本课题的过程及资料进行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1.明确诵读任务。中学教材每阶段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要紧扣每个学期的诵读目标,让学生明确哪些篇目应熟读、精读,哪些篇目应全文背诵,还有哪些篇目精彩语段熟读成诵。让学生对本学期的诵读任务了然于胸,平时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完成诵读任务。
2.精选诵读内容。精选文质兼美的诵读内容,通过体味不同语境中运用语言的不同,领悟语言材料的运用规律,最终解决学生诵读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
3.加强诵读示范。加强教师的诵读示范,强化诵读的指导和督促。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诵知识和朗读技巧,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4.激发诵读兴趣。针对学生厌恶诵读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读、乐意去背。讲历史上名人背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也可举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背诵接力赛来提高学生诵读积极性。
5.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我们提倡学习生活多读、多记精彩的书面语,通过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语句,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养成用规范化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
(二)研究意义: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诵读教学存在学生诵读时间不充分、学生兴趣不高、诵读目标不明确、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师课堂示范诵读不够等问题。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希望能找到有效途径解决以上问题,能找到培养学生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并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诵读更加真切的感受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因诵读而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创新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在课堂中重朗读,重阅读。
2.在读中学,在学中品,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
3.结合多媒体教学,构建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模式。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
5.从生活中学语文,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七、研究保障
(一)技术支持:我校拥有众多的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和阅览室可供使用,以及宽带网的接入,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具备承担课题科研的硬件、软件条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四)经费保障:学校十分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保证资料、设备、科研经费的正常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