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文中几个存疑文字的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
这片甲骨文讲的是“来朝”奏事的情况。相当于史书的一页。包括来朝的时间,和与昌方(昌意一族)达成的合作。从反复出现六次的“来朝”二字突破,其中还提到时间。如“癸卯年”,“丁酉年”,之间至少隔了6年(也许是66年、126年等等)。还有个疑似时间的“己子”二字,当然也可能是指某人。如:己先生;“己子爵”——己姓诸国很多,包括夏朝时生活在山西运城一代的昆吾国,黄帝后裔。“己子”前面一句讲的是:求取“其告来朝三至七日”。“己子”之后一句是:“索告来朝”,“自西(?止)友角”(平定了西面的角斗),
“告曰昌方(昌意一族)出牧”,“我示莱田(休耕的荒地)(数字)。”——我方给他们划了牧场区域。接着是“癸子卜,(?)贞”(癸子年占卜,卦象贞吉。)。这一次求取“其告来朝三至五日”。不定期的“来朝”,而且不是每次来朝都占卜,就应和天象无关。应该是记录有大事发生的年份。丁酉年又有大事发生,“土方”又有问题了,似乎还和“我东”(我方东面)以及“二邑”有关。接着是:“昌方亦牧我西”,可见商朝安定一段时间,就会有边界上的冲突。主要是来自土方和昌方的问题。
最有争议的字应该是“朝”字(如图),这个字,初看像“嬉”,少个口。还有些像”既“和”即“。左边这个字还像“尌”的左边部首,乐队的意思。女子乐队应为朝堂礼乐。需要女子乐队的时侯也应是欢迎国宾。其实,左边部首——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口”,其实应为“日”,右边是个跪拜的女人。“朝”最初的意思之一就是早上儿子媳妇们请安。
从右边数,第一个“朝”字中间确是“日”字,“口”中一个圆点,清晰可见。与代表早晨那个名词的”朝“有区别。这个字六次出现,前面都是来字,很可能是个固定词汇,来什么呢?来宾?来即?来降?只要不是来战,都得来朝。后面是时间,然后就是告曰某事。只能是告诉王者,想奏事必须上朝。而且字中没有兵戈,还有跪着的女人,应该是吉祥的意思。什么意思都不影响整篇文字概念。既然奏事,好事坏事都得上朝,“朝”字也是最不影响全篇意思的字。何况这个字还确有“朝”字的概念。
再有就是“索”字,像是编辫子的感觉,应该是索,而“互”的意思应该表现出绞绳子工具的形状。
“昌”字的甲骨文也空缺,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两个“日”字,中间连上一杠,以示两个“日”合成一个字。另一种写法像是“吉”字的甲骨文,只是“吉”上面是代表“神位”的尖头的牌位图案。而这个字确实长方形图案,如同街市上挂的酒旗,以及闹市里算命先生手里拿的幡。“昌”最初的含义是——太阳当空时,大白天里街市上人声喧闹。下面的不是太阳,是口中说话的“曰”。因为这个字后面紧跟“方”字,在后面是“出牧”,前面是“告曰”,也就是说“告曰某方出牧”,这个字只能是代表某个游牧部落的名称。还含有“日”字和“曰”字,虽然加上一杠,我认为还应该是“昌”字。与小篆的昌字相似。
还有“告”字,原意是——牛角触横木,正是这个样子。与告诉的“告”相似,但是不必用口说,是名词。如:告朔(朔政、历书)。“士”是拿着武器的人,也可能是这个字,还需要更多甲骨文来佐证分析。
这片甲骨文应是史书的一页,讲的是商朝每隔若干年得到的重要奏报,事关边疆土方和昌方的情况,以及我方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甲骨文大全》;网上版本,略;甲骨文图参考网上资料。
《花朵二字的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
提要:我认为目前被《甲骨文大全》列入“首”字甲骨文的三个字中有两个字应该是“花朵”的含义。从字形上看,更像是一朵花。尤其是今日张贴在网上的等待识别的甲骨文中有一个字与这两个字十分相近。而那个等待辨识的字一看就是一朵完整的花,包含花蕊、花冠、花托。象形文字的本质其实就是抽象的图画,如:“草”字,“山”字、“水”字、“日”字、“月”字等。所以,我针对在这个花朵基础上加减图案的一系列字进行了论证分析,确认这个字应该是花朵的含义。
关键词:甲骨文;花;朵;梅;首;象形文字;图画;
在目前已经辨识的甲骨文中,花朵二字暂时空缺。我刚才偶尔看到网上张贴的等待辨识的甲骨文尚待释读的文字2中,从左数第四个字(后二.一五.四)分明是一朵梅花,五个花蕊,如光芒在花苞中四射分布。三瓣花瓣,一个花托。分明是一朵花的样子。如图1:
http://s13/mw690/006WWTEdzy7efFcr11idc&690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许多字望文知意。如:山就是三个山头,水就是流水纹,日就是太阳的形状,月就是月亮最常见的弯月的形象,草就是小草的样子,花目前一般认为应该是草木花枝的样子,但是代表“花朵”含义的这个字——“花”或者“朵”就应该是一朵花的样子。这个字很显然能看得出是一朵梅花。但是梅花的梅字,一向都很木字旁不分家。包括“朵”也是。值得一提的是朵的顶部至今仍保留着平顶的花瓣状结构。当然四射的花蕊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光,想到“灯”字,但是正中的花瓣顶部很明显是平的,这个“花苞”状的文字不是“火”字。应该是一朵花,代表花的含义的有——“花”、“朵”、“梅”,要想确定是哪个字,还得看上下文来推断。
目前,有与这个字近似的两个字在《甲骨文大全》(1)中被列入了“首”字的甲骨文里,那两个字与兽首形状的甲骨文“首”字差别很大(如图2)。
http://s4/mw690/006WWTEdzy7efFcsvUTc3&690
其中2号字没有花蕊,只有花冠,应该是“朵”字或者“花”字。3号字,在花托的位置变成了杆状的花枝,花枝上还有水滴,与“泉”字的水滴一样,说明那是能运输水分的花枝。花枝可以演变成木字旁,这就是“朵”这个字的木字旁的由来。这个字也应该是“朵”,或者“梅”。可能是有专家把花朵的形状当成了帽子的形状,花蕊当作了毛发。毕竟毛发不会长在帽子上面,方脑袋的动物也罕见。大耳朵的动物也不具代表性。所以说,这两个字都不是“首”字,而是花朵的“朵”字,甚至第二个字可能是“花”字。
那么,那个网上刚贴出来的需要辨识的字就很可能是花朵的“朵”字,或者“花”字。对照2号字和3号字,我认为这个字的概念就应该是花朵。完完整整的一朵花。 至于是“花”还是“朵”,或者“梅”,还有待结合上下文分析。
我们再来看一下金文的“花”“朵”和“梅”字。如图3:
http://s3/mw690/006WWTEdzy7efFckLlMc2&690
如果将那个完整的一朵花的图案抽象成线条,就会很像“草”字。为了与“草”字区分开,花瓣就要曲折下垂,上面还得弯过来代表花蕊。如图4:
http://s2/mw690/006WWTEdzy7efFcmLCxc1&690
当然,从图案到线条是需要有个过程的,从图案抽象成线条的可能性有很多种。当然这个待辨认的甲骨文字要转变成金文的“花”字还差一半,差藤条或者长花枝的部分。但是这个图案确实是“花朵”概念无疑。正好可以抽象成金文“花”字的花朵部分图案。这个字演化成“梅”字,恰好每个部分都能对应上。只是金文梅花花冠形状简化得有些看不出来了。金文“朵”字各部分也能对应上,只是花冠形状有些对不上。不过,从已知的金文看,这个待辨认的字的含义是花朵无疑。
参考文献:1:《甲骨文大全》:网上版本;360个人图书馆中:hua zhi
yuan图书馆;发表时间: 2011-05-30;2:金文图案:来自网上资料;略;
《“抓”“捕”或“芦”字“守”字的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
提要:我认为尚待释读的甲骨文字1中第三个字——编号为“京都三一五二”的甲骨文字是“抓”字或“捕”字或“芦”字、“守”字。编号为“京都三零七三”的那个字也是“守”或“芦”或“抓”“捕”二字。
关键词:甲骨文;抓;捕;门;手;金文;卢;用;唐;守;芦;
我认为尚待释读的甲骨文字1中第三个字——编号为“京都三一五二”的甲骨文字是“抓”字或者“捕”字“或芦”字、“守”字。首先,这个字是由一个“卢”字,四周像是手或者小草的图案组成的。如图1:
http://s9/mw690/006WWTEdzy7efF4Eqz688&690
从这个字的图案看,是四面八方的手(或“草”)围拢甲骨文“卢”字的图案,“卢”加提手旁,没有这个字。如果将周围那些小手看作是“草”字头的话,这个字只能是“芦”字。如果把“卢”字看成是紧闭的门,大家去开紧闭的门,那就是说里面的人拒绝出来。或者大家伸手抓,投入紧闭的(监狱)门,这一意向就是捕捉的概念。“卢”还有容器的概念,当然这个图案也有簸箕的概念。许多手伸向容器,就是“抓”的概念。许多手在一起也是抓的概念。抓的本意是——用手从不同方向稳住活动物体。正是这个图案所要表达的概念。之所以不是“护”字,那是因为繁体字的“户”与简化字相去甚远。同理,也不是“拥”字。繁体字的“拥”与这个字相差太远。简化字倒是有几分相似。“戴”字的左下角部首也有些像这个字。两只手护着“田”或“甲”,还有“人”。相比较而言,金文的“捕”字和这个字更像,如图2:
http://s2/mw690/006WWTEdzy7efF4GeUF81&690
金文的捕左面偏旁是甲骨文“手”,右下角的图案和这个待释读的甲骨文字的中间部分很相似,只是缺了左上角,手字旁加上这个类似紧闭的门的图案。所以,这个字很像是“捕”字,不排除“拥”“戴”的意思。如果里面的字代表田字,那么多手围着田亩,就可能是“播”和“获”的意思。当然我们还得从这个字的本意来分析。这个字的意思还可能是许多手守护着一座房子的意思,目前造字理念是这个概念的字只有“守”字。如图3:另外紧跟这个字后面的编号是“京都三零七三”的那个字也应该是“守”字或“芦”字、“抓”或“捕”字。如图3:
http://s2/mw690/006WWTEdzy7efF4A9Ffe1&690
这个字所表达的概念更清晰,就是两只手(或两丛草)伸向“卢”(或一道紧闭的门)。再回头看前一个字,就更清楚了,从图2中“唐”字的甲骨文即可看出,显然这个字是前一个字的简化字。这个字出现的时间应该比那个字年代更近些。当然两只手伸向一扇门,还会让我们想到“开”、“关”、“推”、“敲”等意思。但推敲的造字原理不是这样的,都和“门”无关。 “开”“关”两个字和门有关,但都提到门闩,“开”是抽拉门闩,“关”是把横木插进栓孔,甚至还要系上绳子。“关”和“手”的关系不大,在金文中基本没有表现出手的痕迹。“开”字有双手,但是得手持门闩。如图4:

所以说,这个待释读的字不是“开”字和“关”字,而是“守”字或“芦”字,甚至有可能是“抓”“捕”二字。至少“门”不是普通的门,而是紧闭不开的门。如:锁死打不开的门;监狱的门等。目前我还不能完全断定这两个字待识别的字究竟是“守”、“芦”、“抓”、“捕”这四个字中的哪个字。当然甲骨文造字原理未必和金文一样,要想判定这个字的真实含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最后完全判定。
第二个字我更倾向于是“守”字和“芦”字。第一个字给人一种紧迫感,应该也是这个字。从偏旁部首上讲,这两个字更像“芦”字。从文字所表达的概念上讲,应该是“守”字或“抓”“捕”二字,从与金文的相似度上看(尤其是第一个字)应该是“捕”字。还得通过甲骨文原文来判定。当然也许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不是一个字。第一个字更像是“抓”“捕”的含义,不排除“芦”和“守”的概念。
另外,我认为“唐”字不是公认的“水桶到井里打水”的概念,而是坐在房子里说大话的意思。
参考文献:网上资料,略。
《“眄”字的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
提要:“眄”字,有一个字,意思与它的意思同。就是“目”字旁加一个“山”,山上还有一横。这个字让我们想起待释读的甲骨文中编号为“京都三零三六”的那个字。所以,我认为那个字就是和“眄”字意思相同的那个字。
关键词:眄;目;山;甲骨文;自大;高处;骄傲;看;
“眄”是目光斜视的意思,形容骄傲的神态。也就是目光自大,有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仿佛是看别人一眼都是在施舍别人一样。如果我要造这个字,我一定会用一只大眼睛来代表自大的目光,还要把这只眼睛放到高高的位置上去,比如说山顶上。当然含义为居高俯视的字还有“览”和“瞰”。那么我会把这只眼睛斜着放,眼梢上扬,傲慢之态要显露出来。那么,就是下面这个字,如图1:
http://s3/mw690/006WWTEdzy7efFiZfB812&690
这个字里面有一只大眼睛,说明这个字和“眼睛”有关,或者说和“看”有关。目字旁的字很多。但是有居高临下之意的不多。含有居高临下看的意思的字还有“临”、“览”和“瞰”。之所以不是“临”、“览”和“瞰”字,那是因为“临”的金文是一个人弯腰,眼睛倒立着乡下看(如图2),意向谦卑;“览”字的金文也没找到,小篆里出现了弯腰的人的笔画。“瞰”字没找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里图案较复杂。
http://s1/mw690/006WWTEdzy7efFj4s4U50&690
当然金文虽然有不少字和甲骨文相似,但是并不排除金文和甲骨文有些字可能完全不一样。甲骨文有些字和现在的字很像,至少能看出演化过程。但是也不否认许多字变化很大,从各部首入手,“目”字旁,加一个“山”字,这个字还真有,如图3,属于生僻字,意思同“眄”,打字无法打出来。我们姑且就用“眄”字来代替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眄”。
参考资料:来自网上,略。
《“灯”“镫”二字的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
提要:待释读的甲骨文中编号为“京都三一五一”的字应为“灯”或“镫”字,本文从字形图象以及相关字的造字原理以及含义出发,找到了这个字的含义。
关键词:灯;镫;辛;宰;甲骨文;京都三一五一;
待释读的甲骨文中,编号为“京都三一五一”的字应为“灯”或“镫”字。首先这个字的形象就像是一盏青铜灯,上面一个盛油的灯碗儿,下面是灯柱,焊接的地方有一个托盘,或者是代表可以用手拿着的意思。这个字有些像甲骨文“宰”字的里面部分。像是“辛”,但不是。如图1:
http://s8/mw690/006WWTEdzy7efFiPO2b77&690
当然最后判定还需要看原文。或许这个字是宰相的“宰”的简化字。是执掌权力的含义,也未可知。总之,目前最靠谱的就是“镫”和“灯”的含义。
参考文献:网上资料,略。
《“妆”(“姜”、“美”或“每”)字的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
提要:我认为尚待释读的甲骨文字1图中编号为“京都三零三八”的字应该是“妆”、“姜”、“美”或“每”,问题是这个字笔划不规范,女字旁头上的笔划既像羊角,又像羽毛,还像“妆”的左边部首。许多待辨认的字都存在这个问题。只能从甲骨文原文入手分析判定。
关键词:妆;姜;每;甲骨文;女;羊角;羽毛;金文;
我认为尚待释读的甲骨文字1图中编号为“京都三零三八”的字应该是“妆”、不排除“姜”、“美”或“每”字的可能性。如图:
http://s4/mw690/006WWTEdzy7efF4Cej183&690
这个字其实很简单,专家之所以不敢判定,就是因为这个字写得不规范,像多个字,而又都似是而非。关键是女字旁头上的部首不好辨识。这是许多未被识别的字共存的问题。从笔画上看,既像是装饰品,插着羽毛的帽子,那就应该是“冕”,只是“冕”字下面的“人”字的写法略有不同。如果戴的是“胜”,那就是装扮的意思。如果是羊角,那就是牧羊女的意思——是“姜”。这个字恰好和甲骨文“每”字还很相似。可惜这个字写得像是羊角,又不太像。像是“妆”的左边部首,还和金文的这个偏旁有差别。所以,这个字只能结合甲骨文原文来判定。至少判定是动词还是名词或者形容词。不过我更倾向于“妆”字。因为上面的部首和下面的女人是分开的,概念上单独成立。牧羊女必须把羊和女人连起来才行,至少在羊和女人之间加上个手字旁。而装饰物却可以和女人分开突显出来。其实初一看这个字,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女”的概念。“妩媚”等感觉。所以,这个字还不能排除“美”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来自网上。略。
《“婪”或“梅”字的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
提要:尚待释读的文字1图中编号为“京都三零七一”的字应该是“婪”字,虽然图片看不清。“女”字旁头上的部首有些模糊,但是从造字概念和偏旁部首上释读,这个字应该是“婪”。
关键词:婪;贪婪;奴妾如林;甲骨文;木;女;林;
尚待释读的文字1图中编号为”京都三零七一“的字应该是“婪”字,虽然图片看不清,“女”字旁头上的部首有些模糊,但是有“女”,有“林”,就可以组成一个“婪”字。“婪”字的造字概念就是“奴妾如林”——这就是贪婪,没有节制。如图:
http://s14/mw690/006WWTEdzy7efF4xYYZ8d&690
首先,“京都三零七一”与甲骨文“婪”字很相似,都有两个“木”字旁分别在“女”字旁的两侧。还都有“女”字旁。只是“京都三零七一”在右下角多了一个“木”字旁。又在“女”字旁的头上多了些代表“奴”“妾”“妻”身份的部首。不影响整个字所表达的概念。所以我认为“京都三零七一”也应该是甲骨文“婪”字。不过还是希望能得到清晰的图片。不排除文字概念是“一个女人在林间做什么”的概念。关键是女人头上的笔划到底是什么图案。
参考文献:网上资料,略。
《“获”(“菜”、“采”、“播”)字的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
《“获”(“采”、“菜”、“播”)字的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
提要:尚未释读的文字1图中最后一个字——编号为“京都三零四三”的字应该是“获”字,在草木中用手捕获飞鸟,这是“获”字的造字概念。不排除“采”、“菜”、“播”的概念。
关键词:甲骨文;获;草木;鸟;射;又;手;采;菜;播;
尚未释读的文字1图中最后一个字——编号为“京都三零四三”的字应该是“获”字,这个字包含有“草木”、“又”(手持抓的概念)、和一个类似于甲骨文“射”和“燕”(飞鸟)的图案。无论是在草木中抓取什么,或者是在草木中射猎什么,都应该是“获”字的造字概念。《说文解字》认为“获”的本意就是“捕获所猎禽兽”。和这个图案所表达的概念是一致的。如图:
http://s2/mw690/006WWTEdzy7efFj1boZ01&690
目前,已经被释读的“鸟”字的甲骨文一般都是静立状态的鸟儿的图案,不过我们可以从“燕”字的甲骨文中看到和推测出飞鸟的甲骨文图案。这个未能被识别的字的难点就是中间这个类似于甲骨文“射”和“燕”(飞鸟)的图案,如果去除这个图案,在草木中伸手,不是禾苗,而是“草木”,草字头,“木”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一个图案从“木”(树)中间穿过,能在林中这个高度飞翔的只能是“飞鸟”——“禽”的概念,只是目前识别出的甲骨文“禽”字都是动词概念,都带着捕鸟的网的图案,而淡化了飞鸟的图案。我认为这个图案极可能就是“禽鸟”的概念。不过也不排除“射”的概念,毕竟从甲骨文图案上有近似之处。在草木中捕鸟,或射猎,都是“获”。从部首组合的角度分析,有“手”有“木”,可以组合成“采”的概念,说明这个字从意向上看,也是要从草木中得到什么的概念。“
获”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收割谷物”。那个未知图案还可以看成是一把镰刀和一个箭头,手持镰刀,将箭头状植物放倒。就是收割的概念。或者是两把镰刀,割向禾杆。再或者是一只手,手握镰刀,也是“获”的概念。从整体意向上看,还有个意思——就是“草木”中间断开,有个图案把草木断开了,是用手操作完成的。这类似于“断”和“伐”的概念,只是,“断”和“伐”的甲骨文与之相去甚远,暂时不做考虑。我还是倾向于这个字是获得的“获”字。不排除“采”、“菜”、“播”字的概念。因为有“草木”和“手”能组成“采”字,另外草字头还可以演化成“手”字旁,还有田里的感觉。所以,不能排除“播”的概念。草木中间断开,中间有部首的字,是“菜”字。从结构上符合。金文“菜”字在字体结构上也很近似。如上图。而如果那个未能释读的图案代表的不是飞鸟和“射”猎以及镰刀,而是一只手。那这个字就只能是“采”或“菜”的含义了。需要看甲骨文上下文来最后判定。
不过,我们在金文“尔”字中可以看到一个与这个未知图案极其近似的符号,那个符号(或者图案)代表的是“箭”,如图2:
http://s10/mw690/006WWTEdzy7efFuocfTc9&690
这个“尔”字的造字本义是:用特制的弓弩数箭集发。而“尔”字中代表“箭”的符号恰好就是与待辨认的图案极其近似的一个图案。只是方向不同,把“箭”横过来,在“草木”中飞,还有“又”(代表持抓的手)的图案,显然是在草木中捕猎,这就是“获”的概念了。当然,金文符号和甲骨文符号未必相同,只供参考。甲骨文的“矢”字与这个图案也很相似,也可做参考。希望能看到甲骨文原文,或许只需要前后一两个字即可,就能判定。
参考文献:参看网上资料,略。
《“康”和“糠”或“稗”字的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
《“康”和“糠”或“稗”字的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
提要:尚未释读的文字2图中第五个字,紧跟在花朵图案后面的那个字——编号为“京津二八二八”的字应该是“康”——同“糠”或“稗”字。
关键词:康;糠;甲骨文;
尚未释读的文字2图中第五个字,紧跟在花朵图案后面那个字——编号为“京津二八二八”的字应该是“康”字——同“糠”或“稗”字。如图:
http://s8/mw690/006WWTEdzy7efFcp4i307&690
“康”的金文其实就是“糠”的概念,如图,簸箕筛谷物碎屑的意思。也就是中间那个类似“田”字的结构代表的是簸箕。当然也可能是“卢”——“容器”的概念。金文的“康”(糠)和这个待辨认的字很像。同理,那个待辨认的字的中间部分也可能是代表簸箕或者“卢”——容器,容器上面很显然是谷物的意思,可以参照“禾”字和“粟”字,而簸箕旁边的碎屑就代表“糠”。所以说,这个字应该是“康”(同糠)字。
这个字还可以解释为:谷物长在田内,谷物的碎屑就是“糠”。这个字从上到下依次是“谷物”、“田”、和“内”,当然,田内谷物,毗邻“稗”,这个字也可能是稗草的“稗”字。只是这一竖的概念是碎屑,还是田头立着的标示归属的“木牌”,或者是稗草不结谷物的杆,还值得商榷。要是我,我会把这一竖写成草,来表示稗草的概念,仅仅划一竖,也应该是简化字了。若是田头木牌,完全没必要加入谷物的概念。所以,我认为这个字应该是“糠”——同“康”字。当然不排除简化了的“稗”字的可能。目前“稗”自甲骨文和金文全都缺失——没被释读,就不做对比了。或者那一竖就代表个位置概念,标示此物长在田里谷物旁边。
参考文献:来自网上。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