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推理能力的培养

(2020-06-10 14:43:3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推理能力的培养                      

    学虽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它在形成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归纳科学,各个分支中的概念、原理、法则和方法从发现到确立,处处充满了推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推理能力,是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的需要,它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  

小学生学习摹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数学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归纳推理,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教加法交换律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计算多组算式:   

4+ 6=106 +4=10,所以:4+6=6 +4  

还有:26 +75=75 +26  

81 +40=40+ 81  

125+ 875=875+ 125  

……  

2)观察、分析,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左、右两边加数相同,位置不同,和不变。  

3)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进而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加数,概括出一般的表达式:a +b=b+ a。这三步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后,还要注意让学生小结一下推理思路,以帮助学生领会如何运用归纳推理来探讨问题的。  

.注重用演绎推理证明计算结果
        比如学生在做完一道减法计算题7-3=4后,问学生:你做的对吗?学生会说不对。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请学生说出不对的理由。学生会用小棒、指头等实物验证或者用数的组成加以说明。当计算了89-43=46 后,学生已不方便再用实物验证或者数的组成说明,此时可启发学生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论证。
        3.突破课标的要求,教给论证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还可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演绎论证的方法,为后续证明积累经验。如两奇数和是偶数这个规律,学生还不能做出完整严密的回答。有的说自己已经加了十几次了,结果都正确;有的说奇数和偶数都是无穷的,不能证明奇数加奇数得到的是偶数。列举不能让人信服,必须通过推理的方法才能证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任意两个奇数(2n+1+2n-1=4n4n 是偶数。

  三、培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综合应用的能力
        在学习了两位数减法以及表内乘法以后,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探究题目:观察下列算式,总结规律:
        21-12=9
        32-23=9
        ……
        98-89=9
        从以上计算中,学生们发现这些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彼此相差1,两数相减的差都是9。有了上述探究,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当个位和十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差不是1,而是其他数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可以出示下列例题:
        31-13=18=9×2
        42-24=18=9×2
        53-35=18=9×2
        ……
        97-79=18=9×2
        41-14=27=9×3
        52-25=27=9×3
        63-36=27=9×3
        ……
        96-69=27=9×3
        让学生观察,他们会尝到预测答案的乐趣。他们在寻找律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计算练习,进行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交互使用,有趣而愉快。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的综合应用的推理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说理,养成学生推理有据的好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判断推理的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绎推理,小学生解题时大多是不自觉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追问为什么,要求学生会想、会说推理的依据,养成推理有据的良好习惯。例如:判断910是不是互质数时,一定要求学生这样回答: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因为910只有公约数1,所以910是互质数。这样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经常进行说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