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上海托幼》后的感悟

(2017-10-17 14:27:05)
分类: 教育随笔

最近学习了《上海托幼》这本杂志,里面内容丰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海幼儿园关于游戏组织的理念和方法。有些教师常以成人的眼光,指导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戏,急切希望孩子每一次游戏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他们总觉得孩子在游戏中,这样做不符合生活实际,那样做违反游戏规则。于是把自己所认识的现实情况一味地灌输给孩子,告诉孩子该怎样怎样玩,游戏成为老师导演的一场戏。幼儿的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创造的权利就此被教师剥夺了,从而使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大受挫伤。因此,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正确处理好关系,让幼儿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主动得到发展,让幼儿成为游戏活动过程的主体。

一、在游戏中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一)自己选择“今天玩什么”。

真正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进行的百玩不厌的活动,所以老师不妨问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呀?”这么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选择的游戏,可能是孩子们已经玩了又玩的游戏,大人也许觉得无太多乐趣的游戏,但却可能是孩子们所钟爱的。因此,我们就可以,也应该尽可能去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也只有通过让他们自主选择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学得开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自己选择“怎样玩,如何玩”。

游戏都是有规则的,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们选择了“今天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当老师的不要着急,更不必把自己看来合乎常理的规则交代给孩子们。我们可以让他们自己去试一试,尝试各种玩法去进行游戏,在试过之后或者玩的过程中他们就会自己得出结论,怎样玩最好玩怎样玩最方便大家玩等等,一旦是孩子自己得出结论,那么他们就会及时地自发地调整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通过实践,孩子们提出的规则要求没办法完成或是很难完成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样玩是不行的!”。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实践证明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了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

(三)自己选择“用什么玩”。

孩子对游戏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它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他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所以任何一种东西在孩子们手中,都可以想象成游戏中的玩具,只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因此,孩子们在玩游戏时,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非得规定什么材料是玩什么游戏用的,来束缚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

(四)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

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也玩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你们还想玩多久?”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继续玩,老师可以和孩子通过商量来一个约定,而约定一旦形成就一定要遵守这个约定。实践表明,只要老师遵守了,孩子也会遵守,这也从客观上培养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

  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正确处理好关系,让幼儿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主动得到发展,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