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五泉山3-1濬源寺、蒙泉(兰州西宁八日12)

标签:
风景旅游旅游攻略兰州五泉山 |
分类: 我在旅途 |
2018年10月25日,此行甘肃兰州及青海西宁八日行游第二天,一早前往铁路兰州站旁的马子禄牛肉面馆
途经火车站西路上的“马有布牛肉面”,这是和“马子禄”齐名的兰州老牌牛肉面馆
到达火车站西路上的“马子禄牛肉面”馆
即时定位:上午7点17分
其实,现在不管是马子禄也好、或者马有布也罢,在兰州的口碑都不好,按当地人的说法,“两马”的连锁店越开越多、品质越来越差,牛肉吃口硬、面条不劲道,汤味不再纯正,都在靠吃老本混日子!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品牌的市场还是有的,尤其对我们外地人而言,到马子禄吃碗牛肉面,也算是不虚兰州一行了
在兰州吃牛肉面,一般都是买了面票后自己去端面,这和在苏州吃面倒是一个模式,看标示牌,可以让拉面师傅将面条拉成“毛细、细滴、三细、二细、韭叶、薄宽、大宽”等规格
端了面条自己找座位
很多兰州人都选“二细”,我也选这个规格,面条的吃口相对更筋道些
另加的酱牛肉
“面相”还不错,当属最正宗的兰州牛肉面风格: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
实际吃口,这面汤咸的不得了,果断放弃!话说,兰州牛肉面的汤底本身就很咸,马子禄的更咸,由此延伸开了说,一个人如果长期摄入高盐就不能算是健康饮食,这应该引起兰州市民以及兰州牛肉面行业的高度重视
公交车前行不远,透过车窗发现一家“篷灰牛肉面”。一般传统的兰州拉面中都会添加用蓬柴草烧制而成的草灰,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目的是产生比较“劲道”的口感,由于保护生态,现已禁止采挖并烧制蓬灰,所以,兰州的很多面馆都采用拉面剂(复合酶、氨基酸及盐类物质)来替代,拉出的面条口感风味不变,且更方便卫生
海拔1600多米高的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以五口泉眼和十余处佛、道、儒三教融汇的明清古建筑群为主的风景区,山上现存最早的建筑为明朝“金刚殿”,其余建筑均系清末陆续重修,2013年,五泉山建筑群被列入“国七”
现在的兰州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就是摸这尊塑像底座上镌刻的“霍去病”三个字能去病消灾,于是,天天都有人来摸字,以至于人多时竟能排起长队
很显然,摸字去病纯属无稽之谈,所以景区在塑像下立了一块“文明祈福、谨防疾病”的警示牌
在广场内甚至五泉山中,到东到西可见粗壮的旱柳古树
站在霍去病广场内的仰视,可眺望五泉山上的古建筑群
霍去病广场后侧为五泉山的旧山门
雕刻门神。。。。以此旧山门为界,整个五泉山分为中、西、东三路景区,中路景点最为集中,一路上行有浚源寺、万源阁、武侯祠、文昌宫以及“五泉”中位于山上的甘露、掬月、摸子泉;西路景点有嘛尼寺、太昊宫、“五泉”中位于西山麓的惠泉以及庄严寺;东路景点有“五泉”中位于东山麓的蒙泉及八卦台
我的行走路线,先到中路参拜濬源寺,然后去看东麓的蒙泉,接着回到中路上山经武侯祠去看甘露、掬月、摸子泉,并从西路下山看惠泉,最后前去参拜庄严寺
濬源寺最初为始建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的皇庆寺,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元朝遗址上重建并易名为“崇庆寺”,后屡建屡毁,直至清末民初,由兰州名士刘尔炘募银整修并更名为“濬源寺”(简写:浚源寺)
濬源寺也是现甘肃省佛教协会和兰州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进入濬源寺
寺中前庭院栽植的这棵古树高24米、冠幅27米,为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的明朝槐树,现为别称“状元树”的五泉山第一大树
前庭院西偏殿
前庭院东偏殿
濬源寺“金刚殿”为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建的遗存,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现为五泉山古建筑群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建筑,其殿内供奉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铸造的阿弥陀佛像重约万斤,是1954年从兰州庆阳路接引寺迁移至此
“纪念堂”前竖立着貌似头身比例失调的中山先生铜像
此中山先生铜像为1956年从兰州中山林迁移至此,像下大理石基座上嵌有中山先生遗嘱铜牌
五泉山的东、西两路山道旁均建有上山、下山的游廊,眼前所见为东游廊
dysc三出 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