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议论性文言文教学设计反思

(2017-11-07 11:00:03)
标签:

教育

古代议论性文言文教学设计反思

                    ——高2018届语文组 张 甜

转眼间,以一名语文教师的身份已经在宜中生活了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里,我疑惑过很多次,也思考过很多次,不断的请教,不停地查找,我学会了很多,也渐渐的成长了一些。我本学期所带的是高二(1)班、(6)班,两个理科实验班,这个学期我们的教学范围是文言文,结合班级班级学情,我对自己的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做一个认真的反思,主要从章头课的设计以及改进的策略两方面谈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典型的议论文,尝试分析议论的基本写作结构,学习规范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方法。

2、找出白话议论文和古代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学习其严密的论证逻辑,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概念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一般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如果说记叙文是“以事感人”,那么议论文就是“以理服人”。用数学的学科术语来说,它就像是“一道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二)文本分析

    结合刚才对议论文概念的简介,在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看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自己的观点的,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1、先让学生阅读学案上的两篇文章:《宽恕》、《打开一扇窗》,在阅读的同时,可以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或将论证方法写在段落旁边。为时8分钟左右。

2、小组讨论:阅读文章后,谈谈两篇文章中作者分贝抒发了怎样的观点?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展示要求:单数组讨论《宽恕》,双数组讨论《打开一扇窗》。根据议论文的三要素分析典型文章。在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时,必须写出文章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言简意赅,不要重复。

3、学生展示:

首先用一句话引出文章的观点,其次列出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

如《宽恕》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是直接可以从题目中看出的,接着分别列举了四个与观点有关的人物事例。

(1)武则天释放狄仁杰且重用他,这就是宽恕;

(2)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这就是宽恕;

(3)中共优待战俘,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宽恕;

(4)唐太宗虚怀纳谏,数忍魏征,这就是宽恕;

同学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不同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开头用一句名言引入观点,结尾再次重申观点,总体结构首尾呼应,这就是议论文中常用论证方法之一的“例证法”,所谓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同样的,第二片文章《打开一扇窗》则主要是引用了很多的名人话语,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过:“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上帝,那么他能帮助我们的时候也只有在我们改变自己之时。”又如德国精神学家林德曼的理论所陈述的那样:一个人只要保持精神上的乐观,便能维持肌体上的健康。生活所形成的往往是一种镜面反射,我们的面庞经生活之镜的反射之后也预示了前方的道路。这便是议论文中常用论证方法之一的“引证法”,所谓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除此之外,也引用了很多的名人事例,如曾被喻为美国传媒界“金矿”的莎莉·拉斐尔女士的生活经历、我国第一位获得欧洲体育学博士学位的专家田麦久的人生经历,最后再用诗人李白和陶潜以及竹林七贤的人生态度重新阐释自己的观点:只要调整好心态,坚持不放弃,就会为自己的生命打开另一扇窗,破茧重生。所不同的是,《宽恕》文章的观点是在题目中就可以看出的比较直接的写作手法,而《打开一扇窗》这篇文章则是将观点时刻渗透在文章中,引发读者的思考。

    另如课本必修三后面的学习论证板块中俞敏洪的文章《生命如一泓清水》,文中每段开头都是“生命如一泓清水”,将人的生命必成一泓清水,然后从童年时期、青年时期和生活经历来分别阐述生命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就像清水,只有流动的清水才不会“生出绿锈、变得腐臭”,同样的,只有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追求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像清水一样保持灵动,显得平静祥和。

这篇文章将生命比喻成一泓清水,这就是议论文中常用论证方法之一的“喻证法”,所谓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三、课内文言文导学思路

而本单元中荀子的《劝学》也是运用了同样的论证方法,君子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必须像蓝从青中提取的过程、水变成冰的过程、木头变成直木或曲木的过程一样,经历“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过程,才能够达到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因水遇冷凝结却寒于水”、“木头经过墨线比量、烘烤变成直木或曲木”那样,变成一个智慧通达且行为没有过错的人。这就是典型的比喻论证。

    而文章的最后一段除了比喻论证以外,还通过“积累”和“不积累”、“坚持”和“放弃”、“专心”和“不专心”的三组比较来论证学习的方法,这就是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之一的“对比论证”,所谓对比论证,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近期我们所学的《师说》、《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六国论》、《种树郭橐驼传》这几篇文章当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士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我们应该在品读文章的同时借鉴先贤们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论证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地收集不同的写作素材,建构议论文的写作框架,为议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学考结合,寻找问题

1、本次课内文言文阅读

    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是否到位。此次选择的是课内文言文《张衡传》,四道选择题,分别涉及到的是实词、虚词的考察、常识考察以及句子翻译。学生整体上都在常识题上失分,尤其是对于“察茂才”、“举孝廉”只知道是选举制度,但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还是区分的不够清楚。另外,有个别同学在虚词上失分,将“以”字的两个意思“用”和“来”区分不清晰,一部分同学翻译题判断失误,这说明学生对平时的课内文言知识掌握一知半解,不够牢靠。

    2、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殷侑传》阅读中,主要考察实词掌握、常识积累、文意梳理以及句子翻译。实词考察、断句题得分较低,一部分人出错,常识题当中的“朔望”是讲过很多次的,依然有同学识记不清晰,判断错误。断句能力有待提高,文化常识积累需要积累。

 3、翻译两小题理科实验班得分不高,问题主要出现在第二个句子翻译上。“陈论”、“以言激切”、“出”几个字词翻译丢分,不能做到直译,不会联系上下语境进行适当地调整使之符合文意。学生在学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有一定积累,但是翻译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五、以考促教,不断改善

从章头课的引入,结合平时学生的反馈,以及考试出现的各种问题,就文言文来说,我调整了教学策略:

(一)、紧抓预习,及时反馈

    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所做的应该是解决疑惑,提高学习效率我依然坚定地认为,预习是个可以继续坚持的做法,通过半学期的尝试,学生已基本上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但可能因为时间太长,现在对于预习的学案重视度降低了不少,质量也降低了不少,还有个别同学是为了,于是,针对这些问题,我对预习的要求略做了些调整:

1、集中时间预习。在前一天下发学案,提前和班级主席及负责纪律的班委协商好,让他们辅助学科班长从午提前、第八节自习、晚提前的时间里,挑出至少二十分钟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来预习语文,统一开始,统一结束,学科班长需在确定预习时间的前两节课通知班级里的其他学生,方便大家安排其他学科作业。这样一来,至少可以保证在这二十分钟内的学习是经过思考的,且可以避免自己预习时的抄袭现象,端正学生对预习的态度,有限的时间做有效的事情。

2、抽查小组预习效果。主要是预习学案交上来后,可以抽出几个组检查,或挑出双数、单数检查,或者根据学习水平的层次抽查,目的是及时了解学情,反馈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方便我在上课时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另外,也是为了让学生在上课时有针对性的学习,根据自己预习过程中所标出的疑惑,认真交流,查漏补缺,及时完善。

(二)、高效讨论,不耻下问

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对于课堂讨论这个环节更多的当成了一种习惯,课堂上只要一说讨论,学生就立刻站起来,凑在一起,虽然环节很重要,但也应该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对于存在的部分“假讨论”的问题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1、根据实际需要,即时讨论。根据单元章头课的设计,再加上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和接收情况,灵活处理,比如有时候需要更多的自学时间和学后的梳理时间,那么,我就不会留太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讨论,如结合预习的整体感知课,一般在第一课时;但是,例如本节课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那么,我会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先自己思考三分钟左右,当遇到的疑惑自己无法解决时,再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讨论问题,且形式灵活,小组同学可以选择站立讨论或坐着讨论,毕竟,内容要比形式更加重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潜力,还可以适当地避免因习惯而带来的一些“假讨论”的现象,提高课堂效率。

2、及时提问。语文学科作为语言学科可能并不像数理化学科的问题那样具体,但作为一个学生,是以获取所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不能因为语文的问题不够明确,不会表达,或者碍于面子而不去提问,忽略提问的重要性。这样下去,无非是积累问题,时日久了,也就变成了薄弱的学科了。

孔子曾说:求学应不耻下问,也就是鼓励学生不要以向自己学识低或者地位低的人提问为耻。我个人很赞同这个说法,并且多年来身体力行,因此,我对学生的要求中就明确提到:讨论时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是有限的,自学的能力水平也是有限的,但我们身边却有着无限可利用的资源——那就是老师和自己的同窗。只要有问题,就应该及时提问,可以是课堂讨论的时候,也可以课下自学或者复习的时候,并且只要可以解决问题,就应该不耻下问,每个同学都有着某一方面强于他人的能力,与其自己装在套子里,不如把自己释放出来,将课堂上的讨论延伸到课后,放下面子和那些不必要的担忧,大胆地向同窗们请教,只要虚心,总有一个可以解决你的疑惑。即便是向老师询问,不是自己的科任老师,也可以虚心请教,不要蹉跎了岁月,虚度了年华,最后还留下了悔恨。

(三)、及时梳理,修改完善

学案的完成效果一直都是老师们所担心的问题,我自然也不例外,根据上学期学案完成的情况来看,这学期我对于学案的完成了除了调整预习学案的策略之外,也提出了二次完善学案的要求,如果学生课前的预习学案称之为“预习案”,那么这个就称之为“完善案”了,预习是为了让学生自学能学会的,标记出有疑惑的,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的。因为预习时学生会就某些问题写出自己的思考成果,也会根据要求标记出需要在课堂上讨论或认真听讲的部分,因此,在小组合作或者老师重点补充讲解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梳理完善自己先前的表述,一般我都是让学生用不同于自己预习时用的颜色的笔在学案旁边的空白处整齐的重新写出来就可以,禁止学生乱勾乱画,培养学生保持页面整洁的好习惯。

另外,课堂上及时修改完善还可以避免课下梳理中存在的应付、抄袭甚至将预习案原封不动交上来的情况,且及时梳理,修改完善也是学生大脑储存和记忆的一般规律,形成了“自学——质疑——思考——解疑——完善”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学有所惑,惑而有思,思有所解,解而后理的学习意识,懂得自学是前提,思考是必须的,能在学习结束后做到及时的完善才是真正的提升。

当然,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要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调整,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乐学才能好学,好学才能会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