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置区域活动
(2017-11-29 20:35:59)科学设置区域活动一
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既可以促进幼儿间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自主能力。而在实际观察中,以下问题并没有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我们应加以重视:
几个区域放在一起是否合适有效;比如:图书区和美工区都属于相对安静的区域活动,而表演区属于相对喧哗热闹的区域活动,把性质不一样的两者放在一起,会互相影响,互相冲突,从而导致幼儿不能在其中得到相应的能力提升,这样的区域活动设置显然是不科学合理的,没有让区域活动体现出它的价值。因此应该把相对安静的区域活动放在一起,把气氛活跃的区域活动放在一起,这与归类的道理是一样的。
区域活动设置没有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大班操作区放有“怪兽吃球”的玩具,它的玩法就是幼儿用勺子把弹性球舀进怪兽的嘴里。而勺子的熟练使用针对的是小班幼儿。但在大班操作区中还放有勺子和弹性球的“怪兽吃球”,这明显没有遵循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就应该在中班的时候把勺子换成筷子,让幼儿练习锻炼,到大班阶段能够用筷子熟练的夹细小的东西,比如把大的弹性球换成小的豆子之类的东西。这才能让幼儿在特定的阶段锻炼到该有的能力,这个与双生子爬梯实验的道理如出一辙。
区域活动的设置单一化;要让幼儿很好的参与到区域活动中,必须要调动幼儿积极性。好奇是人的天性,幼儿也不例外。无论是多么精彩有趣的活动,只要开展的次数过多,幼儿就会失去好奇的心理,甚至厌倦。因此,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应该多加入一些新奇的想法。如:为了锻炼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可以尝试带幼儿去采集树叶,花瓣制作植物标本。一来可以让幼儿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二来制作植物标本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师在区域活动的设置上忽视了幼儿交往性的发展;大班幼儿此时已经初步形成合作意识。在共同完成同一个主题的活动时, 要使幼儿分工明确, 并能让幼儿自主地协调好各自的分工。这样才能够加强幼儿间的交往性,促进交往性发展。如:老鹰捉小鸡游戏,轮流扮演老鹰、鸡妈妈和鸡宝宝;装饰饮料瓶时, 一个负责固定好图案,另一个负责粘贴。
以上是我的观察所见,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必要的,怎样科学合理的设置区域活动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重点,我们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选择优化,给幼儿一个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得到真正的成长。
科学设置区域活动二
科学的区域活动是把幼儿的学习融入到游戏的一种课程模式;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对于幼儿园的教学和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发现我班的区域设置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1、区域设置中老师占有主导地位,幼儿缺少参与区域设置。
2、区域设置形式过于单一。
3、区域设置数量不足。
4、 区域活动场地不足,幼儿在区域活动内不能有效的开展活动。
5、区域设置没有遵循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6、区域设置过于形式化,实用性不强。
我通过对科学设置区域活动的认识和学习,知道应该如何科学的设置区域活动,因此对本班的区域设置进行了如下的整改:
1、在区域设置中加大了幼儿的参与力度,了解幼儿的想法,根据幼儿的喜爱设置幼儿喜欢的区域活动。(如:可以在建构区投入部分拼装汽车或给芭比娃娃换衣服等这类活动。)
2、增加区域活动的数量和多样的区域形式。(如:爱心医院、理发屋、按摩院、小吃城、洗衣店等。)
3、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来改善场地不足的问题。(如:利用墙面来设置作品展示区或幼儿成长记录;房顶可以摆放一些挂饰或星空图等。)
4、根据幼儿的差异性,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区域活动,使更多的幼儿参与到区域活动中。(如:投放不同难易程度的拼图,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
5、应注重区域活动的实用性,设置一些有利于幼儿思考、动手的区域。(如:设置一些小吃城、爱心医院等提高幼儿的生活常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合理有效的区域设置,可以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养成主动探索、喜欢动手的好习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科学设置区域活动三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创新,依据理论指导,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符合了《纲要》中提出的“幼儿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有计划地活动”要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幼儿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对集体教育的有效补充,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之一。那么教师该为幼儿提供什么区域,如何科学的设置区域成了重中之重。
以往教师总是在活动室内外根据自己的想法设置一些区域,看起来为幼儿提供了区域活动的场所,但是通过教师日常观察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一些表现和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发现我们的区域设置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
1.区域设置数量不足(由于活动室场地有限)。
2.区域之间设置不合理(我班图书角紧挨着建构区),幼儿在活动中容易互相干扰。
3.区域设置没有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结合活动室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区域。
4.区域设置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的开展起来。
教师通过对区域活动的全面认识、依据理论学习与指导,知道了区域设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区域的种类和数量的保证需要整体规划,通过不断探索设置,进行了科学地整改:
1.根据活动室环境增设了一定数量的区域,使区域更丰富。例如:活动室场地较小,教师将一些墙面利用起来,作为美工区作品展示。
2.相邻区域之间进行了合理地整改,比如:根据区域活动的性质进行了设置,相对安静的图书角与美工区设置在一起,相对热闹的表演区和游戏区设置在一起,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免受干扰。
3.不同年龄段设置了难易程度不一的区域。大班幼儿应该设置一些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比如:大班幼儿喜欢竞技性强的游戏,教师增设了棋牌游戏区,开始幼儿不怎么会玩,通过教师指导,幼儿逐渐掌握了玩法,有很多男孩子对这个区域特别钟爱,他们在游戏中进行分组竞赛,实行淘汰制,还有小裁判员,每次活动时他们总是玩的不亦乐乎。
4.教师为了让区域活动不再只是摆设,根据幼儿的兴趣意愿,在“冷门”的语言区域增添了幼儿感兴趣的故事书、画册、经典动画片内容图片,并留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进区域活动,进行语言交流,使区域真正的开展起来。
总之,区域活动的设置既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环境,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又要根据各个领域教育目标的需求,设置不同功能的活动区域,实现通过区域活动落实各领域的目标,最终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设置区域活动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能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更好的学习和积累经验。
通过理论材料的学习,让我对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区域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过我对我班区域活动的观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区域活动设置界限不明确;刚开始我们的区域都只是挨着挂个标牌,幼儿总是跨域区域互相干扰,秩序混乱。经过整改,我利用了家具、架子、柜子等作为隔断,使每个区域成为半封闭式的活动空间。这样就使区域有了界限,幼儿的活动变得井然有序了。
区域活动动静不分;起初我班的建构区和图书区放在了一起,幼儿阅读时就受到干扰,不能静心阅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了解到活动区域主要分为动态性和安静性,避免相互干扰。因此我们把图书区和美工区放在了一起,因为它们都属于安静的活动,这样幼儿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干扰。
区域活动布局不合理;例如:之前我们的美工区离水源较远,在一次水粉画活动中,幼儿去接水时得要来来回回的跑,不小心发生拥挤碰撞,撒了满地的水,致使一节美术活动课成了拖地课。后来我们将美工区设置到了离水源较近的的地方,在绘画的时候方便幼儿接水,洗笔。这样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就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区域活动缺乏互动性;我们都是在各自的教室里设置区域活动,幼儿只能在自己教室玩耍,没有互动性。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应该使易发生交往的区域相邻近,有助于幼儿间的互动,资源利用和共享。例如:我们在楼梯的旁的空区里设开设了爱心医院,三个班的小朋友都可以互动,这就合理利用了资源和共享资源。
通过学习理论材料和实施了科学合理的区域设置,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大大提高,活动的开展也更加井然有序,幼儿的认知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科学合理的设置区域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设置区域活动五
动静区域一片式;由于空间限制,我班一开始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没把动静区域划分开,但通过学习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我知道了一定要把二者划分开。比如:益智区相对安静,建构区比较喧闹,为了避免相互干扰,所以就把这俩个区域划分开了。也就是说相对安静的应该放在一起,比较喧闹的放在一起,一动一静放在一起必会出现干扰,影响区域活动的开展。所以,提高区域活动质量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
区域活动设置没有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区域设置上也应分层次。比如:大班开展娃娃家区域活动,刚开始几天,幼儿还有兴趣,几天后这个区域就冷清了。幼儿会觉得没有挑战性而放弃这个区域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应该开设科学区、益智区、操作区等具有挑战性的区域。因此,制定适度的目标很重要,避免要求过高使幼儿失去信心,或因要求过低而压抑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等。
区域活动缺乏调动幼儿的兴趣性;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比如:有的区域男孩喜欢,有的区域则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欢建构区,有的则喜欢娃娃家。杨华小朋友说:“老师,我想在娃娃家玩。”郝佳乐小朋友说:“老师,我不喜欢在娃娃家玩,我喜欢在益智区玩,可是咱们班没有益智区。”因此,我们在设置区域时应该全面考虑,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点设置不同的区域。要保持幼儿的兴趣点就要考虑区域活动内容的不断延伸和拓展,材料也要定期更换,不断提高幼儿参与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才能更持久的吸引幼儿的参与,因此教师要做到应时应需而变。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区域活动,使幼儿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充分体验到区域活动的乐趣,这样才能使区域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科学设置区域活动六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对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也是对幼儿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重视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表现,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区域化探索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科学合理的设置区域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最近一段时间里,观察到幼儿在现有的区域活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娃娃家设置在大班,材料较少,幼儿在玩的时候已经没有兴趣,只是为了玩而玩;幼儿进了陕北风情区域以后仅仅只是观看纺线机、簸箕等具有陕北特色的材料,幼儿缺少实际操作,而且幼儿对陕北风情了解少之又少,幼儿也没有兴趣等一些问题。针对幼儿在区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依据《纲要》的理念和要求及近期对区域活动的理论材料的学习,结合幼儿园实际对区域活动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和设置:
1、合理规划区域活动空间
区域活动空间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游戏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在设置区域时,应尽量使每个区域能相对独立但又有一定联系。也可根据区域活动的需要和幼儿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好柜子、桌子、墙面、废旧材料等,布置成封闭、半封闭、开放式活动环境。这样合理布局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区域的特有功能,也会促进相邻区域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如:表演区和娃娃家的设置,幼儿服装两个区域都可使用,不同的服装使用在不同的区域就展示了不同的角色。因此这两个区域可以设置在相邻的位置。
2、区域活动的设置应多样化
大班幼儿对游戏活动已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在设置区域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一些幼儿感兴趣或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区域,并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时既动手操作了又锻炼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能力,如:幼儿在理发屋区域中活动时,可让幼儿更换角色、分组进行,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理发的一些流程及各角色的要求;还可在活动室设置植物角,让幼儿观察每周、每月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做记录等。这样有利于幼儿在区域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同时锻炼了幼儿团结协作能力、资源共享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
3、设置区域活动时要考虑安全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园生活的一部分,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必须保证其安全。因此,在设置区域的时候各区域布局要力求通畅,避免绕行和行走时冲撞和推挤。如:教室门口不应该设置活动区。活动区中材料要与活动区内容相适应,易于幼儿取拿方便。避免出现死角,尽量设置在教师视线范围之内。
以上是我对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所感和对区域活动设置的一些见解。在后一阶段,我将按照我的思路对大班的区域进行一定的调整,满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究欲望。且会一如既往地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争取给予幼儿更多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