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2018-11-02 06:48:16)
标签:

我的诗词

孔子礼赞

七绝

中华新韵

分类: 我的诗词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孔子礼赞

 

七绝(中华新韵)

 

/王亨俊

 

道贯古今唯至圣,

德侔天地在斯文。

聚星思乐明仁礼,

万世师尊仰一人。

2018.9.3.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94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其中为道德规范,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形式,的内容,有了的精神,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旅游观念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旅游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据史书记载:孔子曾西入周室,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观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于向老聃学习乐礼。另外,孔子访齐,曾与齐太师交流关于的见解并达到忘我的境界。《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学习、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文化旅游。

    除了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旅,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的感受,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就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指象征或比拟,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质,意指在欣赏山水自然景观时,根据其特征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

    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可见,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人生观念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专著作品

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我的诗词之八:孔子礼赞(中华新韵)七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