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写尽沧桑第一楼

(2018-02-28 15:14:00)
标签:

古楼阁

南京

阅江楼

《阅江楼记》

朱元璋

分类: 古建筑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南京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楼高五十二米,外四层暗三层,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

      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国都南京城西北狮子山开始建一楼阁,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朝廷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

      阅江楼在建楼工程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直至上世纪末决议复建“阅江楼”的动议,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从此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阅江楼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后人有诸多争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立文先生有三个论据证明,阅江楼在历史上是有楼的。其中有一首王守仁《登阅江楼》诗便是明证。后来,清代也有二位诗人有登楼诗。现将两个版本的《阅江楼记》和三首诗和2015年征集的对联若干副一并抄录于后,以供读者参考,也算是编写这篇博文的初衷。

 

阅江楼记

 明 朱元璋 

      朕闻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华夏之君,建都中土。《诗》云:“邦畿千里”,然甸服五百里外,要荒不治,何小小哉。古诗云:“圣人居中国而治四夷”,又何大哉。询于儒者,考乎其书,非要荒之不治,实分茅胙土,诸侯以主之,天王以纲维之。然秦汉以下不同于古者何?盖诸侯之国以拒周,始有却列土分茅之胙,擅称三十六郡,可见后人变古人之制如是也。若以此观之,岂独如是而已乎?且如帝尧之居平阳,人杰地灵,尧大哉圣人,考终之后,舜都蒲坂,禹迁安邑。自禹之后,凡新兴之君,各因事而制宜,察形势以居之,故有伊洛陕右之京,虽所在之不同,亦不出乎中原,乃时君生长之乡,事成于彼,就而都焉,故所以美称中原者为此也。孰不知四方之形势,有齐中原者,有过中原者,何乃不京而不都?盖天地生人而未至,亦气运循环而未周故耳。近自有元失驭,华夷弗宁,英雄者兴亡叠叠,终未一定,民命伤而日少,田园荒废而日多。观其时势,孰不寒心?朕居扰攘之间,遂入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俄而匹马单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顺于我。于是乎帅而南征,来栖江左,抚民安业,秣马厉兵,以观时变,又有年矣。凡首乱及正统者,咸无所成,朕方乃经营于金陵,登高临下,俯仰盘桓,议择为都。民心既定,发兵四征。不五年间,偃兵息民,中原一统,夷狄半宁。是命外守四夷,内固城隍,新垒具兴,低昂依山而傍水,环绕半百里,军民居焉。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业,然居是方,而名安得而异乎?不过洪造之鼎新耳,实不异也。然宫城去大城西北将二十里,抵江干曰龙湾。有山蜿蜒如龙,连 络如接翅飞鸿,号曰卢龙,趋江而饮水,末伏于平沙。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既名之后,城因山之北半,壮矣哉。若天霁登峰,使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无有掩者。俄而复顾其东,玄湖钟阜,倒影澄苍,岩谷云生而霭水,市烟薄雾而蓊郁,人声上彻乎九天。登斯之山,东南有此之景。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远浦沙汀,乐蓑翁之独钓。平望淮山,千岩万壑,群嵝如万骑驰奔青天之外。极目之际,虽一叶帆舟,不能有蔽。江郊草木,四时之景,无不缤纷,以其地势中和之故也。备观其景,岂不有御也欤?朕思京师军民辐辏,城无暇地,朕之所行,精兵铁骑,动止万千,巡城视险,隘道妨民,必得有所屯聚,方为公私利便。今以斯山言之,空其首而荒其地,诚可惜哉。况斯山也,有警则登之,察奸料敌,无所不至。昔伪汉友谅者来寇,朕以黄旌居山之左,赤帜居山之右,谓吾伏兵曰:赤帜摇而敌攻,黄旌动而伏起。当是时,吾精兵三万人于石灰山之阳,至期而举旌帜,军如我约,一鼓而前驱,斩溺二万,俘获七千。观此之山,岂泛然哉!乃于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噫,朕生淮右,立业江左,何固执于父母之邦。以古人都中原,会万国,当云道里适均,以今观之,非也。大概偏北而不居中,每劳民而不息,亦由人生于彼,气之使然也。朕本寒微,当天地循环之初气,创基于此。且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岂不道里之均?万邦之贡,皆下水而趋朝,公私不乏,利益大矣。故述文记之。

  

阅江楼记 

明 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 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 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登阅江楼 

明 王守仁 

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 

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 

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 

登临授简谁能赋,今古新亭一沧情。

  

登阅江楼 

清 陈文述 

卢龙山上阅江楼,旧是高皇翠辇游。曾为平戎亲战伐,更因破敌树旌游。 

荡胸云拥三山壮,放眼风高万里秋。五百年来人事改,长江依旧接天流。

  

阅江楼 

清 顾湄 

万里长江一望收,高皇亲建阅江楼。云开蓬导星河曙,月出卢龙天地秋。 

碧草自生宫寝路,青山仍绕帝王州。凭君莫问当年事,禾黍回归六代愁。

 

 “阅江楼杯”海内外诗词楹联大赛获奖作品:

 

 

吕可夫: 

六百年曾经有记无楼,枉引骚客南来,对山怀古,望水兴叹,碧瓦朱楹空想象; 

一万里终可凭栏骋目,好看大江东去,烛盛天妃,香稠静海,白帆红日隐苍茫。

 

项光来: 

 踞狮山以阅长江,叹气象宏开,滚滚新潮腾玉宇; 

 飞凤藻而追远梦,喜人文厚积,悠悠古韵绕金陵。

  

刘红波: 

戒骄奢以倡节俭,想百废待兴,六百年有记无楼,顿生喟叹; 

镇狮岭而揽长江,看千帆竞发,三千里追风逐日,足骋雄豪。  

 

吴进文: 

三吴正气腾,省身律己,拒腐戒贪,陶情别有秦淮月; 

九域廉风拂,勤政爱民,防微杜渐,涤垢更倾扬子江。

 

 王春海: 

重光台阁,想六百年有记无楼,万古相知唯月色; 

阅尽沧桑,看三千里名山胜水,终朝共伴是江声。

 

武文宝: 

登楼揽胜时,叹二记激昂,犹闻往事千秋越; 

举目凌云处,开一生襟抱,不负长江万古流。

  

蒋东永: 

问天下名楼,吴楚四分狮岭绝; 

阅波间明月,古今一瞬大江流。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古楼阁之南京阅江楼:登临百感谁能赋 <wbr>写尽沧桑第一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