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家长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2018-04-13 11:08:44)
标签:

教育

育儿

分类: 大班幼小衔接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家长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家长卷)

为了有效开展《幼儿教育中“去小学化”探究》的课题研究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于上学期发放了针对家长、教师和幼儿园三方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的调查研究》问卷,结合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我园的确存在“小学化”教育倾向,随即笔者和小组成员利用教研会、家长会、主题活动、家园共育等形式,组织教师积极献策,群策群力,促使家长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幼儿园科学教育、素质教育步入正轨。

但从本学期开始,大部分大班家长强烈要求教师为幼儿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为幼儿布置大量识字拼音和算数作业,要求教师为幼儿进行强化训练活动,还要求幼儿园每月为幼儿进行“摸底考试”,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再过几个月就要成为小学生了,不想让孩子“落后”。大班幼儿在本学期处于“幼小衔接”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会对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由于大班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不够,容易产生“幼小衔接”就是给幼儿灌输知识、幼儿园要提前开展小学课程、加重幼儿课业量、减少幼儿游戏时间等错误的认识,这种“重知识、偏能力”的观念会阻碍大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幼儿园教师科学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最终导致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倾向的产生。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此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避免“小学化”教育倾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家长的担忧与对幼小衔接的片面性认识,笔者特意对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为广泛收集数据,使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这次调查的对象为大班幼儿家长。问卷调查的目的是收集数据,对我园“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大班家长的观念进行分析,从而更有效的开展《幼儿教育中“去小学化”探究》的课题研究。

一、时间:201842

二、地点:前卫镇第二幼儿园

三、对象:大班幼儿家长

四、范围:有效问卷19份,回收率100%

五、方式方法:家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

六、调查结果

(一)单选题(1~10题http://s4/mw690/006WKb7uzy7jECP1XXR53&690

(二)多选题(11~16题http://s4/mw690/006WKb7uzy7jECRT7bR53&690

七、 问卷分析

(一) 单选题方面:

1.  调查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占总人数的84%;

2.  超过一半以上的家长给幼儿提过小学的事,给孩子教过汉字拼音和数学;

3.  超过84%的家长认为,幼儿在大班的学习时间比玩的时间长;

4.  超过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在完成任务和与他人交往方面表现的不够理想;

5.  68.4%的家长认为大班教师应该给幼儿教完所有拼音,63.1%的家长认为大班幼儿应学到30以内的加减算术;

6.  42.2%的家长认为幼儿园提前让孩子学习整理书包、文具无关紧要。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大部分大班家长非常看重孩子的小学课程阶段知识的学习,认为大班教师应提前给幼儿教授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但在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方面,部分家长认为无足轻重,超过半数的大班家长对孩子的自主性与交往能力表示担忧。以上都表明家长“重知识、偏能力”的片面性认识,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流于形式,忽视幼儿全面发展。此外幼儿学习时间长也反映出大班存在“小学化”教育倾向。

(二) 多选题、问答题方面:

1.  超过84%的大班家长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成绩,仅有31.2%的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习兴趣,21%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时间观念与主动性;

2.  超过半数的家长认为孩子在交往能力、自信心、责任感、自主性方面表现的不够理想,42%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

3.  89.4%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学习汉语拼音和数学,而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培养方面,仅有不到一半的家长表示重视;

4.  在问答题方面,大部分大班家长希望教师多给孩子教知识,并且认为自己在“幼小衔接”上帮不上忙;部分大班家长希望幼儿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希望幼儿园和小学能够合作,一起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上述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不够深入,片面性的理解为大班要和小学衔接就必须提前开设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让幼儿学习拼音生字和算数;调查中家长学历普遍偏低,仅有少部分家长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大班部分幼儿并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如自主性、交往能力及时间观念等,从家长的担忧中可以看出。

八、 问题及建议

(一) 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部分大班家长对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表示担忧,认为幼儿园要给幼儿提前教授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内容,减少幼儿游戏时间,但忽视幼儿全面发展,不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发展,一味地要求教师给幼儿灌输知识,反映了家长“重知识、偏能力”与“小学化”教育观念。

2.  部分大班家长对幼儿的能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表示担忧,由于家园共育缺少良性沟通,家长对大班下学期工作计划和“幼小衔接”工作具体措施不了解。

3.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停留在表面形式,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开展幼小衔接课程,直接采用“小学化”教学行为,盲目增加幼儿课堂学习时间与家庭作业,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二) 建议:

1.  幼儿园首先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宣传科学的教育规律,给家长发放《纲要》《指南》,并给家长提供专业性的理论指导。其次,幼儿园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教研会、听课、邀请专家等形式,促使大班教师坚持游戏教学与素质教育,转变“小学化”教育倾向,科学、有效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2.  大班教师应当以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自觉抵制“小学化”教育倾向,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大班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良性沟通,充分发挥“家园共育”与“主题环境”的作用,向家长介绍本学期的课程规划与内容,促使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和教育观。

 

3.  此外,幼儿园还要加强与小学的联系,根据小学教师提出的建议与措施,组织大班教师进行学习,提高思想意识,从而使教师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