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地非农化
农地非农化,是指由农业用途转为非农业用途,也就是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即建设用地,在我国主要是指城乡结合部的农地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用途转为非农业用途。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农地非农化现象的发生日益增多。本文将从农地非农化的原因、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建议三个方面来对农地非农化做一些分析。
首先,农地非农化可以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一、城乡结合部的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人选择到城市生活,以便享受更优质的交通、医疗、教育等服务。人们对城市里的住房以及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因此,加快了城乡结合部的农地非农化进程;二、交通运输或者农业机械所需要的道路建设占用农地。当今的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其中不断修建的高速公路、铁路做出了主要贡献。而我们都知道的是,要修公路修铁路就得占地呀,有时候会面临改道成本与农地保护的两难问题。此外,随着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展开,农业的水利设施以及田间道路都是要占用农地的,以前可能是田埂或者连田埂都不要,直接用石头或者绳索或木桩做标记。
其次,农地非农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不利于农业发展。虽然现在农业科技已经相当发达,可以将土地生产效率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随着立体农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以及空间,在有限的农地上发挥极大效用。但是,农业生产还是需要农地的,农地越来越少,对农业发展的消极因素显而易见。二、再恢复成农地的成本高。农地非农化主要是用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后如果要再恢复土地用途将会十分的不容易。恢复的工程量大而且成本高。三、损害农民利益。农地非农化,如果是用于公共设施的修建,政府往往会削减征地的补偿,农民收到的补偿其实是很少的。这样一来,农民既不能种地又不能将土地流转出去,加之补偿又少。农民失去了从土地经营中获得持久收益的能力,甚至连最后生活的保障也没底。四、食利阶层的壮大不利于农业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会有越来越多的食利阶层出现,他们靠着收取租金生活。如果人人都热衷并且成为食利阶层那么谁又来种地呢?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又还剩哪些人呢?虽然说,现代科技的进步可以使越来越少的人就可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但是,农业生产始终是需要人的。
最后是关于上述问题的一些建议。第一,土地非农化应当统筹规划,从全局角度来划分土地,确定土地用途。在满足城市合理建设的条件下,尽量少占用农地。第二,如果非要占用农地,可以酌情考虑占用质量较次的农地,从而减小农地非农化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发挥所占农地的最大效用。第四,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更多的替农民着想。不仅仅是经济补偿方面,提高补偿水准。而且,还应当关注非农化之后农民的就业问题以及社会保障等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