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迷——旸谷与扶桑
旸谷、扶桑是远古先民对日出之地的描述。也是非常困惑的两个地理名称。
《山海经•大荒东经》曰:“太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这段可能是最古老的记载。“扶木”即“扶桑”。“桑”的古今意思并没有变化。“扶桑”即高大的桑树,没什么特别的。应注意“汤谷上有扶木”,即扶桑长于汤谷之上的。也说是汤谷和扶桑是在一起的,有待后面再分析,先来确定“扶桑”的地理位置。
这里有个“温源谷”,可以作地标参考。夏桀时,并不住在安邑,而是在今灵宝原上盖有宫室,长期住在那里。灵宝原一带夏朝时是昆吾氏的地方。晋《博物志》云:“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
灵宝原一带有一条谷,冬暖夏凉,夏桀曾在这里修有别墅,花天酒地,非常享受。《博物志》所言即指这里。据《穆天子传》讲,周穆王北征雁门关返回到晋南黄河拐弯处,在河伯处举行完祭祀大典后,过了黄河回华阴郑宫时,还特意绕道参观了一下这条谷,叫做“温谷乐都”。在古“东海”之外,这条谷古代是很有名的,大致即《山海经》所说的“温源谷”。由此推测,大致位于今潼关与灵宝之间,其距今风陵渡一带不会太远。
秦岭北麓的河谷一般都是南北走向。这条谷之所以温暖,主要是背风向阳的关系,那么,其一定是西高东低,东西走向。大概与《山海经》所说之“朝阳谷”实指一处。《山海经•海外东经》曰:“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青丘,即今风陵渡南岸到潼关县城这一带。即《山海经》所说的“凌门”,黄帝的华夏国末年,发生冶铜奴隶蚩尤暴动,就在此遭到截杀。夏朝到少康时,曾一度中兴,开拓到济源一带。其后到《竹书纪年》云:(帝杼)“五年,自原迁于老丘。八年,征于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
夏朝到少康时,曾一度中兴,开拓到济源一带。其后到帝杼时,又回撤到青丘一带,所以为一带也叫“老丘”。大禹时称“涂山”,不管任种称呼,这一地点标志性的特产是“九尾狐”,其他地方没有。《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青丘之乡。”“榑木”即扶桑,可见“扶桑”就在“青丘之乡”。
“青丘”南面是“朝阳谷”,大约在今潼关县南头乡东边那条东西向峡谷。此地四面高,中间低,西北风吹不着,又座西面东,面对朝阳,在远古可是一个最暖和的地方。东面的西峪河南自秦岭北注入黄河。古东海时期,风陵渡河谷还不太深,冲出落差比较大,在“朝阳谷”北边形成第一个大河湾。这就是所谓的太阳升起的地方“汤谷、扶桑”,也即后来所称的“空桑”或“台桑”。
屈原《天问》中说道:“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王逸《楚辞章句》注云:“言禹治水,道娶涂山氏之女,而通夫妇之道于台桑之地。”大禹时的“涂山”就是指这“青丘之乡”。大禹和涂山氏之女就是在东边的河湾的桑林中幽会而成婚的。《吕氏春秋•孝行览》曰:“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尹生空桑之故也。”商汤时的赫赫有名的国相伊尹,就是从此捡的。
6500年前,当轩辕派大儿子玄嚣“降于江”,抢先占领华阴至潼关一线的滩地时,神农氏也急急忙忙派祝融及儿子共工到东海之外来抢滩。《山海经•海内经》曰:“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山海经•大荒东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祝融)之国。”祝融和共工东去首先占领的就是这个“空桑”之地。后来向东大致发展到三门峡一带的“焦”地。术器与颛顼争权失败,共工氏便退出这块海外之地。但留下来陆终氏这一支后来又发展起来了,其中,陆终氏之昆吾这一支就占据了灵宝原一带。
![[转载]千古之迷——旸谷与扶桑 [转载]千古之迷——旸谷与扶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扶桑、空桑和台桑实为一地,这一地理位置一直未变化。上面说的汤谷和扶桑为一体的概念,大致最早,是华阴以东太阳族诸部落及中华台上的先民的概念。随着古东海北边人口增加,在处于今韩城、大荔一带的先民感受不到上述的汤谷和扶桑。渐渐“汤谷”“扶桑”分离了。
《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段话已是“居水中,有大木”,扶桑已不是在汤谷之上,而是“居水中”了。这段话“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疑后人断句时,增添了一个“汤谷”。应是“下有汤谷,上有扶桑”。这里叙述的是汤谷与扶桑的相对地理位置。其中的“上”与“下”,是针对《山海经图》说的,意思是“扶桑”在上边,“汤谷”在下边。古地图与今地图方向上恰恰相反,今为上北下南,古为上南下北。这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所证实。也就是说,“扶桑”在南,“汤谷”在北,两者已不在一个地方。“汤谷”已有了新的作用:“十日所浴”,即太阳沐浴的地方。
“扶桑”的位置确定以后,“汤谷”在其北,而其北是首阳山(中条山)。那么,“汤谷”应在首阳山之北,而其北便是涑水河谷。符合条件的便是涑水、运城这一谷地。
到了周代,关中盆地的古四海已经消失殆尽。仅存涑、渭、黄三河交汇处这一个大泽了。《周礼·职方》:“冀州薮曰杨纡”,《淮南子·墬形训》:“秦之阳纡”。冀州指晋南。风陵渡以北这个大泽,东接晋,西连秦,所以有“冀(河东)”“秦(河西)”两种记载。再来解读“阳纡”这个词,为什么叫“阳纡”?纡:《周禮·冬官考工記·矢人》中弱則紆。《註》紆,曲也。那“杨”或“阳”指什么?应是“旸”,指“旸谷”。“汤谷”也称“旸谷”,“阳纡”即“汤谷”入河的拐弯处。那么,涑水河谷基本可以认为是分离后的汤谷了。
《山海经·海内北经》曰:“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凌门,指风陵堆,首阳山之西南端。“阳纡之山”应指首阳山的西北端,即旸谷(涑水)入河的弯曲处,大约在今蒲州镇一带。远古先民并没有现今黄河的概念,古人认为今天的黄河下游段,就是源自这一带。
《穆天子传》“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太平寰宇記》云:“《尚书•中候伯禹》云:‘臣观河伯面长,人头鱼身。’张揖云:‘冯夷,河伯是也。华阴潼津乡堤首阳里人也。水仙,化为河伯’”。《读史方舆纪要》云:“风陵堆在潼关卫城东三里黄河北岸。北至蒲关六十里。《帝王世纪》以为女娲陵也。”。从涑水河口到风陵渡,这一黄河拐弯处,属于河伯氏的地盘。由于黄河从中切开,《穆天子传》所谓的“黄之山”即风陵堆北岸。前面所说的“青丘”便是风陵堆的南岸。河伯氏是一个大部落。禹妻涂山氏是河伯氏部落之一。上甲微在此向河伯氏借过兵,河伯氏在此为穆天子主持过河祭。
当古东海水位在海拔450米左右时,古东海沿今涑水河谷向河东延伸出一个尾巴。随着古东海北岸人口增加,他们看不到“扶桑”,当太阳升起时,首先看到的是涑水河谷朝霞红染,云蒸霞蔚,便认为此是太阳沐浴之所。“汤谷”也就北移了。此后,便有了《淮南子·天文篇》中这种综合性的说法:“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出明。至于曲阿,是谓朝明”。“咸池”即盐池,晋南的古盐池。“曲阿”黄河东流弯曲处,即今风陵渡。画出了
“旸谷”—“咸池”—“扶桑(空桑)”—“曲阿”这样一个大致由东到西的运行路线。
![[转载]千古之迷——旸谷与扶桑 [转载]千古之迷——旸谷与扶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将涑水河谷认为是“旸谷”那也是关中先民的一种认知。而河东先民,特别是活动在涑水两岸的人并没这种感知。公元前3100年前后,山西尧帝创(陶)唐朝后,确实作了一次校时勘历的实地天文测量工作。“旸谷”这时又作了一次移位。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这里涉及东西南北四个地名。北方:宅朔方,曰幽都。较好理解,大致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南方:宅南交。宋代经学家刘敞《公是七经小传》认为,宅南交“本盖言:宅南,曰交趾。后人传写脱两字故尔,非真也”。何谓“交趾”?《太平御览》七百九十卷引《外国图》曰:“交胫民长四尺。”《淮南子·墬形训》“自西南至东南方”有交股民,高诱注云:“交股民脚相交切。”《太平寰宇记》曰:“雕题、交趾者……趾,足也,言蛮卧时头向外,足在内而相交,故曰交趾”。“外”指的是侧卧时头向外,“内”指侧卧时两小腿交叉。综合这些记载,原来“交趾”、“交股”或“交胫”实为一种现象,即今天所说的“罗圈腿”。那么,“交趾”称为地名,又在何处?多指到今越南去了。夏朝以前,活动范围均南不过秦岭,东不出太行,不可能那么远。《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淮南子》给出一个较大范围:从东海到流沙之间,即今华县西南至蓝田县的流峪一带。秦岭北麓山脚下,在远古也算最南了。《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在赤水东,……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大交胫。……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山海经》给出的范围更小,不足十里:赤水以东,“不死民”以西。赤水前面已经认定过。“不死民”不是人长寿不死。疑因“不死树”而得名。“不死树”即今之柏树。而宜长柏树的是有巢氏的石楼山(今渭南市临渭区南石鼓山)。其间为“橡树岭”,即有巢氏结第一个“巢”的地方。大致这里就是“交趾”了。西方:宅西,曰昧谷。《淮南子•主术训》:“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参考《淮南子》所言,“昧谷”大致在“三危”。“三危”指三座非常高的山,最开始指蓝田山西南“云台山”一带,后来不断西移,一度到“太白山”一带,最后指到渭河源头一带了。此“三危”指太白山一带,此“昧谷”即太白一带的渭河河谷。因为以东在山西尧帝时尚还是古西海。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尚书•尧典》”。孔安国传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旸,明也。日出于旸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许慎的《说文解字》“嵎”作“堣”,“堣夷,在冀州阳谷。立春日,日值之而出”。“东表”即东部的边缘。“冀”即晋南。也就是说“嵎夷”在晋南这一带的东边。
“尧都平阳(《帝王世纪》)”,大致在今山西临汾一带。前面所说涑水河谷为“旸谷”位于西南方向,显然对山西尧帝测量工作不适应,需要重新确定东方日出的测量点。这个测量点在“嵎夷”,叫做“旸谷”。如果以“平阳”即今临汾为中心选点,大致应该在临汾的东边某地。
《水经注疏·沁水》:“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朱杨作阳,赵、戴改。守敬按:《寰宇记》,绝水在高平县西北二十里,源出髑髅山杨谷。……故《地理志》曰:杨谷,绝水所出”。绝水出于杨谷,最早称泫水。据宋《太平寰宇记》卷四四和清乾隆《凤台县志》卷二载,当年长平之战,秦军居泫水上游,赵军在下游,流水被“秦军筑绝,不令赵饮”。高平、晋城是故赵地,赵人憎秦,遂改称泫水为绝水。泫水之源“杨谷”,曾记作“阳谷”,即“旸谷”。清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卷三三:“釜山南曰西珏山,泫水出焉”。“珏山”可能即“嵎夷”,“杨谷”可能即“旸谷”。此处基本位于“平阳(临汾)”正东方,杨谷(旸谷)是否是尧帝的天文观测点,还有一个验证方法,《说文解字》:“立春日,日值之而出”。山西高平一带的“杨谷”可能就是第三个“汤谷”,也是最后一个“汤谷”。可能因为山西尧帝天文测量所设。但从公元前3000年以后,人们的知识相当丰富,已不在推崇“日出汤谷”这种说法了,这最后一个“汤谷”也就没有流传开来。
古四海、汤谷、扶桑以及昆仑等是相互关联的远古地理概念,是探索远古历史所必须确定的地标,此节将其作了一个较系统的论述,而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史料,还将在后文中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