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梅戏的真正发源地  李言水(四)

(2017-09-14 16:05:58)
分类: 黄梅戏人物和史料
黄梅戏的真正发源地  李言水(四)

 

(七)
     1、从黄梅戏早期艺人分布地区来看

     据统计,黄梅采茶戏名艺人大多居住在黄梅县沿江依湖的平原地区。其中,又以孔垅、濯港人为最。并且早期名艺人像邢绣娘、龚三齐、罗运保等都是现龙感湖边上人。邢绣娘是孔垅镇邢大墩人,龚三齐是濯港镇龚上头人,罗运保是小池万家村人。《黄梅采茶戏志?传记》中立传的黄梅采茶戏名艺人53人,未立传的艺人名录28人,共81人,居住在濒临太白湖、感湖及长江沿岸的孔垅镇、濯港镇、下新镇、蔡山镇、新开镇、黄花镇、分路区的艺人占绝大部分。

    孔垅镇人:邢绣娘 粱松贵 梅重喜邓花子 方七奀 吴家齐 郭正木江六奀 翟丙林 梅少堂 郭求风张冬枝 杨德炎 汤淮保 沈萦福濯港镇人:龚三齐 胡焱生 许连喜余海先 桂三元 叶能九 徐丙炎张树老 徐金发 曾早香 蔡树生黄金海

    下新人:潘花子

    小源湖边人:汪玉奀

    小池人:罗运保 徐长林

    新开镇人:帅师信 帅登明(帅毛丛)徐志贵 李水炎

     蔡山区人:罗花子 刘金清 周番林黄金春

     周家浪人:齐志才黄花镇人:柯火英

     独山区人:黎六得 黎化民 黎三颠黎万龙 胡海舟

     分路区人:桂友林 冯龙伢 冯太火王艺修 芦毛奀

     这还不算师承关系,像熊利华虽然是五祖区人,但却是师从许连喜,在孔垅铺堂拜师学艺的。五祖区的陈秋香是黎六得的徒弟。

     真正居住在黄梅北部山区演唱采茶戏的只有为数不多的2—3人。

     2、从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提供的史料来看:

     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习称“36大本,72小折。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或大胆摘取一些大本戏的戏胆,另一类是在民间叙事长歌基础上或以黄梅及附近宿松、广济等地区的真人真事为骨架,经过当地文人和采茶戏老艺人改编而成的。

     据老艺人说:黄梅采茶戏是先有小戏,后有大本戏的产生。我想,这也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可信的。而黄梅采茶戏“72小折戏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太白湖、感湖周边地区的地名和人物以及生活习性。

     如:《毛子才滚烛》是毛子才串戏中的一出小戏。毛子才是清康熙年间黄梅县孔垅镇人,原在西街燕子街居住,后迁到东街筷子街。他的出场独白父老兄弟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叫毛子才。家就住在谷坝头,三间茅屋,大门向外,老祖宗间壁就是我的屋。诸位上孔垅来,请到我家吃烟、喝茶,没得凳坐,你就坐在门坎上,也可以呀!……”

     《打纸牌》中毛子才其人,黄梅采茶戏是这样介绍的:家住孔垅筷子街,我名叫做毛子才,田地生活我能干,夜晚抽空抹纸牌。这种纸牌不是扑克,不是撮牌(黄梅人称作刮儿胡),不是牌九,也不是三集子”(流行于湘鄂渝一带),而是近似于麻将黄梅人俗称糕孬(从形状上看,与云片糕相似)的一种赌博工具。这种赌博,黄梅盛行,现在很多老年人仍热衷。在网上搜索,仅河南郑州有老年人玩。想必是河南新蔡迁到黄梅后流传下来的。从现在几个经安徽黄梅戏剧团编排的《打纸牌》(改名《怕老婆》)版本看,安徽人是不会打这种纸牌的,里面道具、唱词漏洞百出。

    《卖棉纱》中寡妇蔡金花,家住在黄梅县五里闸(孔垅附近,现在龙感湖连接黄小公路处)金家凉亭,到孔垅镇卖棉纱,巧遇鳏汉织布匠陈百顺。

    《逃水荒》中的二八女是严家闸的媳妇。《打猪草》的故事是发生在龙感湖东北宿松陈汉区崔家坪的一件真人真事。其中郎对花,姐对花深深打上龙感湖的烙印。在龙感湖里,虽然黄梅面积比宿松小,却荷花满湖,而黄梅与宿松分界线往安徽以下,就没有荷花,现在仍然是这样。

     《告经承》是清咸、同时期黄梅县名艺人罗运保与广济县郑公塔(与黄梅蔡山毗邻)的一位私塾先生根据弹词抄本《七乡员》改编的。主人公张朝宗是现武穴市(原广济县)大金镇张二村人,属太白湖水系地区人氏。

     还有像《闹官棚》串戏中的许多正反面人物,像瞿学富、石代价、黎明五等人都是黄梅乡绅,而且都是因为灾后复堤发生矛盾斗争真人真事。

     3、从黄梅戏传统剧目中的唱词方言来看:

     黄梅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向黄孝片过渡的地带。以东港为界,港南为下乡话,港北为上乡话,这也是德化县与黄梅县的县界。所谓上乡话,就是黄梅的本土话,所谓下乡话,则是陪嫁而来的德化(九江)话。虽然一港之隔,却泾渭分明。举几个最明显的例子:中秋月饼,上乡叫麻鼓,下乡叫感酥。站起来,上乡叫集倒(音),下乡叫站倒

     在黄梅戏传统剧目中,一些唱词保留了灾区的方言,尤其是龙感湖边的方言。195911月,《安徽戏剧》发表了著名老艺人丁永泉口述、车明(王冠亚)整理的《丁老纵谈黄梅戏》说:黄梅戏是从湖北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老黄梅调还是按湖北音咬字,曲调跟语言走,也是湖北乡音。《逃水荒》中有一段蔡屠户与邱金莲的对话,保留了严家闸的方言:

     “……
     莲:如此唱起来!

    (唱)叫我唱歌我就唱(呀嗬呀),唱一个小调你听着(呀嗬呀,依吆呀,依哟嗬嗨),唱不周全莫怪女娇娥。(嗬啥,依呀嗬啥),休怪女娇娥,(嗬啥,依嗬啥)……

     蔡:好,好,伢子搬西瓜,你连滚带爬!我是叫你唱曲,那叫你骂人,你以为我不懂你的话,我这个老店新开张。你骂我火烧火烧又火烧,我这个店烧掉了,你就开了心?!

    莲:老板你听错了,我是这么个调:嗬啥嗬啥依嗬啥,那里骂你火烧呀?

    从上面这段对话看,当时塘穴镇严家闸的方言,蔡屠户是听不懂的。

    而《打猪草》、《夫妻观灯》、《点大麦》等传统小戏中,都有类似的衬字,是不是可以由此推论,这些小戏都是由黄梅人创作的呢?

    当然在黄梅戏传统小戏中,保留这些方言的远不止这些。王冠亚在《严凤英》一书中,陆洪非在其《黄梅戏渊源》一书都指出了其中很多的鄂东方言。但仅此也足以看到黄梅戏与环湖地区千丝万缕关系的明证。

    现在,一些黄梅戏传统剧目经过安徽编导多次改编,明显出现去黄梅化、去严家闸化的倾向,不管怎样改,只能是欲盖弥彰。

 

(八)
    黄梅平原湖区肥沃的土地上养育了一代代勤劳的黄梅人民,同时,长江、内湖不断发生的水灾又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次又一次深重的灾难。当水灾发生时,他们不得不外出逃荒。这些逃水荒的灾民,除一小部分出卖劳动力,做一些手艺活以糊口外,大部分都是靠乞讨为生。为维护平民的低微尊严(遮丑),为能多讨得一点饭、米,他们只好通过演唱家乡的采茶调及其他演唱形式(像打花鼓、连厢、跑旱船、唱道情、驱傩神)等来讨钱化米。所以说,水灾不仅催生了黄梅戏的形成,而且也促进了黄梅采茶戏外传。正是这些大量逃水荒的灾民年复一年的演唱,才使黄梅调,迅速传播,终于长成一棵参天的艺术之树。可以说,如果不是黄梅经常发水灾,黄梅戏艺术之花就难以散发出今天的芬芳。

    1)灾民是传播黄梅戏的主体。不能将汗水浇在故乡的土地上,只有将泪水浇在异乡的土地上。在当时,一遇水灾,灾民只好纷纷外逃谋生。这些离乡背井、外出乞讨的灾民,向江西方面,多逃往九江、湖口、瑞昌、武宁等地;向安徽方面,多逃往宿松、望江、怀宁一带。还说具体一点,靠近龙感湖西南周边地区的灾民,一般都是逃往安徽以至更远的地方,只有一小部分逃往江西。

    随着黄梅灾民流浪的足迹,黄梅调应在江西、安徽两地形成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最终却只在安徽安庆地区演变成黄梅戏,成为广为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呢?

    黄梅调对江西是有影响的。清朝江西乐平县人何元炳,曾任石棣(今石台)、东流、繁昌等三县的知县,在他的《焦桐别墅诗稿》中,有一首《下河调(黄梅腔)》的七绝。写了黄梅采茶戏传到鄱阳湖两岸的历史盛况: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黄梅采茶戏对江西采茶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上文所述的种种原因,黄梅灾民更多的是逃往安徽安庆六县。随着年复一年、周期性的灾民大迁徙,黄梅采茶戏在环龙感湖周边地区形成之后,最容易流传到安庆地区。

    2)邢绣娘功不可没。邢绣娘,本名秀莲,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1年),孔垅镇邢大墩人(邢圩),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代表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被誉为黄梅戏一代宗师,如果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皇后,那么邢绣娘便是黄梅戏的皇太后。乾隆二十九年,黄梅发大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期间,由安徽徽州、客居江苏扬州的大盐商,号称两淮八大总商之首的江春斡旋,在苏州第一次为乾隆献艺,后同样在大盐商江春的运作下,分别于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乾隆第五次、第六次下江南期间,邢绣娘两次到扬州为皇帝演出。乾隆皇帝对于邢绣娘的艺术,给予的评价是空谷足音,隔林人语,不知其所来,也不知其所往,不是隔水问樵夫的人籁,而是疏雨滴梧桐的天籁。御赐黄梅(采茶)名伶。为了发展黄梅戏,邢绣娘睿智地结识了在徽商中号称两淮总商之冠的大盐商江春(徽班进京的运作人),找到了适合黄梅戏发展的经济营养,推动了黄梅的戏曲文化与徽商文化的对接,推动了黄梅戏的入世和与时俱进。邢绣娘到了安徽后,充分借助徽商的经济实力,吸取徽商与朝廷、官府打交道的入世智慧,使黄梅戏有了长足的发展。

    3)黄梅戏改革逐渐安庆化。一是黄梅方言的变革。丁永泉先生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六县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初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的原腔、土语,有的地方因黄梅的语言太俗,又难听懂,就用汉话演出。我在《荞麦记》、《告经承》、《私情记》戏中就是用汉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光绪年间(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就改用怀宁话,因此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又叫怀腔。二是管弦伴唱。清乾隆、道光年间,黄梅戏主要经龙感湖水路流向安徽后,一直沿袭着三打七唱形式。到1925年,在怀宁县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和徽剧名老艺人王云甫的共同努力下开始尝试管弦伴唱,他们大量地吸收安庆语言、民歌小调来发展黄梅戏的唱腔,借鉴徽剧表演艺术来丰富黄梅戏表演程式,使黄梅戏具有安庆地方特色。三是剧本的改编。解放前,安徽和江西的黄梅戏艺人,都可以与黄梅的采茶戏艺人同台演出,剧本都是一样的。新中国成立前后,尤其是解放后,安徽黄梅戏艺人和戏剧工作者,在剧目、唱腔、表演、舞美、编剧、导演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将黄梅戏传统剧目《天仙配》(原名《董永卖身》)、《女驸马》(原名《双救主》)改编后,搬上舞台银幕,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为黄梅戏作出卓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推动了黄梅戏的大发展、大提高、大普及。

    4)关键人物助推黄梅戏闻名全国。黄梅戏在安庆唱出名,桂林栖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桂林栖是黄梅杉木乡人,1938年,任中共地下黄梅县委书记,建国后,历任安庆地委书记、安徽省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文卫工作。他在安庆当地委书记时,因为对黄梅戏太熟悉,太爱好,所以大力培养人才,积极组建剧团,给黄梅戏极大的支持。在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时,力主拍摄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大江南北引起轰动,黄梅戏一下子闻名于全中国、全世界。有一位老艺术家深情地说:没有桂林栖的重视和关怀,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此是后话,与黄梅戏起源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但与黄梅戏在安徽、在安庆唱响全国,却举足轻重。

    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形成,看似偶然,但自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并形成于安庆,在安徽安庆形成一大地方剧种,同样逃不出这样的窠臼。


    (九)

    并非多余的话。

    黄梅戏发源地之争,经过几次PK,尘埃尚未落定,随着《黄梅戏宗师传奇》在央视热播,又引起新一轮口水大战。这固然有地方利益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的论者,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没有给质疑者一个强有力的、让人信服的解释。

    以往很多论者都一直认为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北部山区。基于这一论点,根本无法解释黄梅戏发源、发展、形成过程中,看似偶然实为必然的诸多现象。最为突出的几个问题,像黄梅戏是怎样通过逃水荒的灾民带到安徽的?黄梅戏早期艺人为什么多分布在以孔垅为中心的周边乡镇?黄梅戏在黄梅三个阶段是怎样形成的?黄梅戏一代宗师邢绣娘为什么会诞生在孔垅?如此等等,要探索黄梅戏发源,就不可回避。很多论者也试图予以回答,但由于立论的错误,所有的解释就自然显得含含糊糊,牵强附会,难以说中要害。

    我相信权威,更相信史实。事实胜于雄辩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考证黄梅戏发源地,对于我这个人微言轻、不是专门的研究者来说,只有更尊重史料,更尊重史实,更尊重客观,论证更合情理,才会让人信服和接受。由于种种机缘,我对于黄梅戏的真正发源地,与其说是考证,倒不如说是发现,颇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味。本文只不过说出了黄梅戏发源的真相罢了,不知方家、网民、读者以为然否?(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