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年秋小课题开题报告

(2018-11-05 13:43:18)
标签:

365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时间:201811

立项号

 

课题名称

幼儿园户外科学体验式教学课题研究

负责人

党俊莹

所在单位

西安市高陵区湾子中心幼儿园

课题组成员

    焦欢  井星  罗晨

 

 

 

 

 

 

 

 

 

 

 

 

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思想的倡导下,使幼儿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幼儿终身发展的素质,成为幼儿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创新教育手段,改变幼儿学习方式顺利成章地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我们将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作为研究课题,以点带面,以期实现幼儿园教育全面改革。

经研究表明,人们听到的信息可以吸收10%,看到的可以吸收20%,而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则能吸收70%。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提示,幼儿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幼儿的学习与其亲身体验密不可分。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也明确指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关心幼儿是否学到知识,而且更应关注幼儿是否获得了体验,体验到了什么,应追求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来感觉表达自己的体验等。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探索课题。

1.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可以看出,幼儿园科学教育首先是培养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和科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其次是发现、探究科学和表达探究的能力。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体验活动。

2.从科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幼儿园科学领域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不能靠直接的教来让幼儿获得的,它需要幼儿自身与物体,与外部世界直接地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去体验感知,从而获得相关知识,积累相关经验的,通过直接参与的活动去进行自我构建的。可见,体验是最有效的科学教育手段。

3、从《纲要》的指导要求来看:《纲要》要求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等等指导要求,都鲜明地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进行科学教育。

4、从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来看: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重教师操作演示轻幼儿体验,以教师的体验代替幼儿的体验;重学习结果轻幼儿的自主发现的过程,轻幼儿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实现;重视幼儿获得科学知识轻幼儿科学的态度、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的培养等科学教育偏差,幼儿园科学教育面临着亟待改革的现实。

综合上述,尝试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实践体验式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开展体验式教学法的相关研究,旨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让幼儿通过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即让幼儿在可视、可听、可感、可操作的环境条件下,“先做后学,先行后知”,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获得终身受益的品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幼儿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让幼儿在感受、理解、领悟、欣赏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学习。”它注重幼儿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对生命成长意义的体验,注重给完美人格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机会。

 

 

 

 

 

 

 

 

 

 

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实验保障:

组织保障:为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开展,成立了课题组

负责人:党俊莹

成员:焦欢、井星 罗晨

课题组成员曾全程参加我园独立承担的区级课题“安全教育”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区级课题结题证书,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市区级奖项,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建立了由课题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实验班主任——实验成员组成的管理层级网络,形成了从上至下、层层深入的管理体系,成员职责分工明确,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组织保障。

制度保障:为保证研究时间和研究质量,同时达到及时交流学习、推广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课题组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如实验活动制度规定:每周三为课题实验时间,每周每班开展两次实验活动;每周四为研讨时间;每月小组内进行一次互听课学习;每期开展一次全园性的课题观摩活动,进行交流展示。规定每期评选优质课、优秀论文等。为课题实验提供了制度保障。

环境保障:

西安市高陵区湾子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地处农村,各种自然资源取之不尽。黑黑的泥巴随处可见,黄黄的稻草唾手可得,各种石头、木块、种子、树叶等应有尽有。然而这些资源在以前的活动中大多是事先准备好,然后组织孩子在室内探究,这也导致了幼儿缺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我们将孩子带到了户外,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探究,孩子们所获得的经验将更加丰富立体,主动探究的欲望也更为强烈。           

 

 

 

课题研究的目标

 

 

 

 

   

⑴ 通过对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探索科学领域中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及其与幼儿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师组织策略和教学方法革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⑵ 通过课题研究,实践探索体验式教学法在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策略,构建适合幼儿的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挥体验的价值功能,进一步推进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⑶ 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使幼儿在体验式科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获得正确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获得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有益的品质,深刻体会自我价值、自我意义的实现,塑造完美人格。

(4)通过课题研究,体验式户外科学,使幼儿园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环境逐渐凸显。

 

 

课题研究的方法

 

⑴、幼儿科学学习方式和幼儿发展现状研究。

⑵、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研究。

⑶、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⑷、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研究重点:体验策略。通过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实验研究。

 

 

 

 

 

 

 

 

研究策略与内容

 

顺应天性,创设农村生态园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占地面积很大,如何创设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为孩子的发展服务?我们顺应幼儿爱自然的天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在大片的泥地上植树种花,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栽种了各种植物,还种植了许多果树,在每棵树的树干上都有一块名牌,有利于幼儿认识各种树的名称和生长情况。园内还有大型的种植园地、饲养屋、水、沙,每学期可以按照季节特征我们引导孩子轮番种植青菜、丝瓜、葫芦萝卜、韭菜等,还带领幼儿饲养小鸡、小鹅、小鸭、小兔子、荷兰猪等等。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环境中,幼儿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深入思考,制订探究预案

当建立这样一个生态园后,首先是确定适合幼儿探究的内容。春秋两季气温适宜,动植物易存活,比较适合观察小麦、蚕豆、韭菜、萝卜、丝瓜等,还适合观察小蝌蚪、小鸡、小鹅、小兔子等。其次是制订探究预案。我们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动植物生长的季节特点合理安排计划,小班幼儿很难关注细微的变化,所以在探究过程中就让他们观察外形特征较明显的动植物。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种植饲养经验,我们就让他们探究易于照顾的动植物,如小鸡、萝卜等。大班幼儿动作比较协调,观察能力也较强,我们就让他们探究照料过程比较复杂的动植物。每位课题组老师根据制订的观察预案进行探究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预设、有生成。

捕捉兴趣,丰富探究内容

1.进行了户外主题探究系列活动案例的研究

兴趣是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前提。无论是生成的活动还是预设的活动,教师都要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当教师制订好探究预案后,便带孩子进行户外科学探究活动。当教师发现幼儿新的兴趣点后,应及时抓住教育契机,生成新的活动。

2.开展了户外独立探究案例的研究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并不是最有重要价值的知识;而户外体验性、探索性的知识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很多时候,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非常具有探究的价值。教师努力发掘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使幼儿通过探索而成长。如冬天气温骤冷,树叶一夜之间全部掉光,我们就带孩子观察树叶,孩子们一到大树旁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大家对树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讨论。每个孩子都热情高涨,学会了主动探究。又如,春天的时候下了场雨,有孩子发现门外地上有一条蚯蚓,于是把蚯蚓带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老师及时调整活动安排,带孩子去观察蚯蚓,大家围绕蚯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蚯蚓为什么会出来?蚯蚓在地面上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办?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3.家园共育,拓展探究方法

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说,大自然就在身边,对于亲近大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同时家长的自然知识在某些程度上还大大超过了老师。于是我们尝试指导家长充分利用家庭中现有资源开展户外科学探究活动。首先,我们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成为户外科学探究的指导师。我园在小班下学期初启动活动,召开户外科学探究的发动会,告诉家长哪些能成为户外探究活动的材料,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指导幼儿思考,如何指导幼儿观察、记录,如何指导幼儿表达等。其次,选择内容,定时组织户外科学探究活动。我园以每月一个户外科学探究活动的频率开展家庭户外科学探究活动,在具体实施时选择适宜的探究内容,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课程实施的主题选择探究内容,如春天的时候让家长带着孩子去踏青,感受春天的变化;夏天带着孩子去看荷塘里的莲花;秋天丰收的季节让家长带着孩子去地里挖红薯;冬天下雪的日子则带着孩子赏雪、玩雪。最后,请优秀家长代表交流户外探究活动的做法和收获,促进家长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激励家长提高指导水平。通过进一步的培训,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其指导幼儿开展户外科学探究活动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首先强调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让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 科学就在身边”。我园地处农村,那么如何在农村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呢?

(四)、灵活运用教材,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教育活动的乐趣

以往在教材的使用上,我们都是按照参考书的指导与提示,枯燥的向幼儿讲解与灌输,最好的教具也就是教师模仿教材画一张范例提供给幼儿。强迫幼儿记忆一些知识性的东西, 重视活动的结果, 忽视活动的过程。孩子们机械的模仿、记忆。严重阻碍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探索的欲望。通过学习《指南》, 我园教师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把教材与农村的大自然相结合, 让孩子们走出活动室走进宽广的大自然, 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关爱与呵护对动植物的情感; 也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的情感。

(五)、变废为宝,创设农村特色的科学活动区

科学探究的材料,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仪器外,更多的应该是身边易得的材料,当地特有的资料,资源和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这样,科学教育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 还能让孩子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 能让幼儿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真正的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乐于创造。我们在做好家长工作的基础上共同收集各种废旧物品。如废旧的牛皮纸,旧挂历,纸杯;吃过的贝壳;各种树叶、秫秸、花生壳、蛋壳,布条;废旧的塑料桶、可乐瓶、洗发剂瓶等等让幼儿重新建构,组合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挖掘其科学教育价值。

1. 布置科学活动区

教师用废旧的牛皮纸做成树干,粘贴在活动区的墙面,然后让幼儿动手操作把废旧的挂历纸折成风筝、千纸鹤、飞镖等,最后师幼一起把废旧的日历剪成各种形状做成小树叶,增加孩子们对数字和对星期的了解。用废旧的纸杯做成小燕子悬挂在树上飞来飞去;把玉米棒戴上草帽,贴上眼睛,画上嘴,粘上胡须就成了一位老爷爷;我们把各种农作物,农产品都拟人化,形象化来吸引幼儿,美化活动区;让幼儿感觉到科学活动区的温馨,喜欢在这里活动。

2. 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农村幼儿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之处, 那就是可以寻找自然材料做游戏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为幼儿计算提供工具,形成数、形、时空等基本概念

杏核、桃核、雪糕棍、秫秸秆可用作幼儿计数的工具,石头可用来让幼儿感知大小, 把甘蔗、玉米秆、麦秆放在一起, 可让幼儿比较粗细、长短,幼儿串各种颜色的树叶,可进行排序的训练。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地开放、在内容与方式上充分地多元化,使幼儿能尽兴地探索、尽兴地活动。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时候,幼儿身上迸发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成人难以想象的。

(六)、科学活动应重视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因此我充分发挥农村环境的优势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春天,带着孩子们沿着田间小路,边散步,边观察,边讲解,让孩子们亲眼看到池塘、水渠的的冰儿融化了,和小朋友一起捞蝌蚪,观察它们。

夏天,和孩子们一起捉蚂蚁、蜗牛、蜻蜓、蚂蚱、蛐蛐等,再作成标本固定在衣服盒里。通过观察,孩子们掌握了这些标本的名称和外形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从小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秋天,带着孩子们到田野里,一起捡玉米、黄豆、萝卜、土豆、花生,培养了幼儿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从小养成爱惜粮食,进餐不掉饭粒的好习惯。

   冬天,带着孩子去观察枯树枝、观察小动物怎么过冬、去玩冰,关心周围的世界、认识生命的变化,带来丰富的思考。

研究步骤、时间安排、预期研究成果及分工:

 

研究阶段:(2019.3-2020.6

主要任务:完成子课题的目标任务并结题

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形式

承担人:课题组成

第一阶段

201811月-12

1、收集资料,学习并理解相关理论,进行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的筛选。

2、课题组教师进行开展户外科学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探讨。

3、制定研究方案和具体计划。

第二阶段

20192-20196

实践研究方案,注意积累、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

20199-12月

1、做好阶段小结工作,观察调整研究计划

2、举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示

第四阶段

2020.3--2020.6

1.班级对比分析表

2.结题报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