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僧人形象看《水浒传》对待佛教的态度

(2019-08-26 14:46:33)
分类: 散文百家杂志收录文章

摘要: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小说中渗透着众多宗教观念,涉及儒、佛、道三教。小说中有大量僧人、佛寺、佛语的描写,并且塑造了狂禅的鲁智深,被迫做头陀的武松,淫僧裴如海等僧人形象,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水浒传》对待佛教持一种贬斥的态度。

  【关键词】:《水浒传》 僧人形象 佛教 贬斥态度

  一、僧人形象分析

  (一)狂禅鲁智深——避祸出家屡闹佛寺

  《水浒传》中给鲁智深的诨号是“花和尚”,这是一个胆识过人、武艺高强的好汉,同时也是一个对佛门规矩视若无睹的的“活佛”。如何认识僧人鲁智深呢?首先,小说中鲁智深第一次出现是在拳打郑关西一回中。因为打死了镇关西,鲁达为了逃避官府通缉,情急之下走投无路而出家。其次,鲁智深能耐得住寂寞、忍得住佛门的凄苦生活吗?鲁智深到五台山仅仅四五个月后,就私自下山喝酒,醉酒回山之后,打了门子、朱红槅子、杂工,次日清早还在佛殿后撒屎。不难看出,鲁智深对这一佛门清修之地毫无敬重之意,醉酒闹寺后也未心生悔意。不久之后,鲁智深再一次喝酒闹事,搅得千百年清净的文殊菩萨道场不得安宁。

  可以看到,鲁智深虽已受戒,却不受佛教礼数约束,且毫无敬畏之心,佛门本是清修之地,不守戒律便罢,还一次次大闹佛寺。在《水浒传》里,鲁智深的僧人形象及其所作所为,事实上已经解构了佛教礼法,因此有学者把他称为“狂禅”,意为狂放不拘的僧人。

  (二)头陀武松——打虎英雄大开杀戒

  《水浒传》中重点塑造的另一个僧人是行者武松。武松的性格特征与鲁智深有较大的相似之处,而且武松出家成为头陀,也是走投无路的选择。武松杀人之后,四处逃亡以躲避官府的缉捕,在逃亡路上为掩人耳目才假扮成头陀。“头陀”是指依靠行脚乞讨为生的僧人,通过承受身体上的苦痛达到修行的目的。武松虽为头陀,却同鲁智深一样不守苦行,其所作所为与之前无异。

  鲁智深和武松的出家,都是在杀人之后,为了掩饰身份从而逃避官府的追捕。为什么偏偏选择僧人作为掩护,而不是其他身份?佛教本是教化民众,使人向善的,但在《水浒传》中,佛教还有更加“强大”的功能,杀人之后,只要想法方设法成为僧人,就可以逃脱世俗法律的制裁。如此看来,小说中的佛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不仅没有使人向善,反而成了罪恶的保护伞。

  (三)淫僧裴如海——色中饿鬼巧计通奸

  裴如海本出身于富贵人家,长得眉清目秀,后来才在报恩寺落发出家,小说中这样写道:“那和尚光溜溜一双贼眼,只睃趁施主娇娘;这秃驴美甘甘满口甜言,专说诱丧家少妇。”淫心色胆一旦发动,便对佛门戒律视若无睹,果然,此二人想方设法方法勾搭成奸、偷情寻欢。从小说中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深恶痛绝,持明显的批判态度。

  除裴如海外,报恩寺的其他和尚见了潘巧云也都个个七颠八倒起来,没有一点点出家人的样子,由此可见,裴如海犯淫戒一事并不是个例,这些和尚名义上是僧人,实际上却与流氓无异,道貌岸然、败坏佛法,作者对其厌恶之极。小说通过描绘裴如海与报恩寺其他僧人的丑陋面目,表达了对佛教的批判态度,也暴露了当时佛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水浒传》对待佛教的态度

  通过比较分析,读者不难发现《水浒传》中塑造的正面僧人形象很少:拳打镇关西的鲁提辖为了保命才剃度出家,虽然出家但视清规戒律于无物,喝酒吃肉,打毁凉亭和泥塑金刚,还强迫其他僧人吃狗肉;行者武松也是为了掩饰身份才当了头陀,他只是顶着一个头陀的“招牌”,其所作所为与理应苦修的行者相去甚远;裴如海更是想方设法与潘巧云通奸;崔道成霸占瓦罐寺,无恶不作、无所不为。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写到的其他僧人有:五台山文殊院智真大师及众僧,东京相国寺的智清大师及众僧;谎报消息导致晁盖丧命的两个和尚;还有助方腊造反的邓元觉大师。再看小说中对于僧人最终结局的交待:鲁智深、武松得以善终;裴如海被石秀所杀,崔道成被鲁智深打死,邓元觉在征方腊时也被杀,无一善终。

  不论是鲁智深、武松还是裴如海、崔道成,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佛教的观念,在不同程度上解构了佛教礼法。小说通过塑造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形形色色的僧人,批判了虚假的、变态的佛教,尤其是那些表面上向善求佛,实际上却虚伪的、作恶多端的和尚,还有那些心地冷漠、只知念佛求经的迂腐和尚,表达出对待佛教的贬斥态度,同时也折射出了从北宋至明朝中期佛教发展的种种弊端。

  三、结语

  宗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和发展对社会变革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水浒传》中的宗教描写众多,涉及到的宗教观念复杂,儒释道各派的思想都渗透在小说中。通过僧人形象研究《水浒传》对待佛教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物,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意蕴。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年.

  [2]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3] 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4] 时丽琼,魏刚.《水浒传》中的佛释道思想探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