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为什么需要教(读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读后感)

(2018-03-15 16:39:41)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这是阅读心理学研究和阅读领域研究的一个共识,阅读专家詹姆森说“阅读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语义上的区别,因为没有理解,阅读我们先来了解阅读理解的过程,知道了这个过程才能知道为什么需要教。阅读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字词辨识,句子处理,读者把握语篇的字面信息。第二: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信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信息。第三: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第四:读者把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前三个是阅读理解结果的三种表征,是为阅读而阅读,而最后一种是“从阅读中学习”揭示出为阅读而阅读和“从阅读中学习这两种阅读观的实质差别。”为阅读而阅读”只满足于“篇章格局”。有的学生能理解文意,能复述、转述、概括、或者还能延伸到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高尚品德、奋发精神等等,但是却未能建立“情境模型”,光有连贯的“篇章格局”不足以从阅读中学习,读者还必须尽可能地将篇章的表达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目前的阅读教学的现状,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在课文里找到表面信息,阅读教学停留在表层信息,这是理解的最低水平。王荣生老师的研究结论是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满足表层信息,要走向更高层次的理解,而这个理解需要老师教。需要到达更高层次的理解需要提升阅读能力。就只是在只追随书页上的记号。”学习阅读,实质上是学习如何理解语篇,如何与文本对话。理解的含义既包括心理学意义上的,也包括我们教学中所讲的感受和体会。​

​原因之一:

阅读就是一个学生读了一篇课文,产生了他的理解和感受,阅读和阅读教学必须关联两个要点,即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也就是“谁在读”“读什么”,“谁在读”,是初中的学生还是小学的学生,是低年段还是高年段的学生在读。阅读的对象是指“读什么”,是读的诗歌,还是小说,还是散文……学生在头脑中“理解”要凭两种经验,一是生活经验,就是生活中的百科知识,比如学生读了沸腾一词不知什么意思,但是如果在生活中有相应的经验积累,他就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我记得我和孩子读了绘本人物传记南丁格尔,我们大人目标想的是让孩子学习南丁格尔的救死扶伤的“提灯天使”的精神,但是孩子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它说“我真想回到那个年代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的”。所以此时我觉得我有必要让孩子了解战争是怎么回事,想起了战争的绘本和儿童文学诗歌集《十岁那年》,另外一个是语文经验,就是阅读能力,学生凭着原有的阅读能力来理解和感受这篇课文,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老师安排的语文的预习的看法,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的篇章难度和长度都在都有所增加,老师让预习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就是说学生提前了解课文,然后老师在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才能理解这篇课文。但是在这本书里说的是教阅读学实际上是要确定起点和终点,终点是什么呢?就是这篇课文最要紧的地方在哪里?第二是起点,学生目前需要学习什么?学生读课文可能犯的错误是什么?那么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知道这些吗?那么老师是如何知道的?预习的内容有查、读、问、思、答,每课必须有5个解词。看到老师布置的这个预习过程其实完成了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这么一篇短文在考试中是常见的。一篇课文需要这么多功夫才能理解,那如何才能 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呢?在本书99页谈到语文老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的理据通常是以经验的形式表现。因为即便是同一篇课文每个老师的解读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感受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还是有疑问,而且每个学生的疑点肯定不一样,然后又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展开讨论,所以学生并没有通过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也就是方法最后要能够成为学生的行为无从谈起。长期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怎能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能力,就是学生凭着原有的阅读能力来理解和感受这篇课文,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如果原有的理解能力提高了那么现有的理解能力是不是就提高了呢?

阅读能力大致相当于阅读方法,叶圣陶说“国文教学有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训练是当时背景下的词,”含义是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表达。这里指的是明晰式的学习,但是学习还有潜藏的方式,还有 建构的方式。也就是“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也就是方法最后要能够成为学生的行为。方法就是“知道是什么,然后要会用”。这些在传统教学中成为了空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