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17-09-30 12:13:53)
标签:
教育 |
宜川县第三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2、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4、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5、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使学生养成以上五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2、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的重点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内。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对学生良好文明礼貌(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习惯、良好读书学习(听、说、读、写、思)习惯、良好卫生健体(卫生、劳动、体育、锻炼、安全)习惯进行研究。
研究的难点
1、家庭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职业的不稳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上学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种负面的影响。
2、道德意识怎样转化到学生的行动上,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并分析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及成因。
2、对成功的家庭教育和不满意的家庭教育进行个案分析。
3、探究中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4、探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心理活动及在各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成资料数据,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2、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现代教育理论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课题实施奠定了基础。
3、行动研究法
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开展实验,总结反思评价标准、评价策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效性,同时考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运用,及时通过评价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
4、理论研究法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养成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课题研究的成功性。
5、经验总结法
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其评价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对研究情况及时进行反省和思考,及时修正和完善,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案例,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不断地提高、创新,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6、个案研究法
实践中注意发现典型人物,及时跟踪访谈,树立典型,并进行个案进行跟踪研究,作为我们实验评估和改进实验的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4月-2017年7月)
1、组织申报课题,完成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各种与课题有关的
2、课题组作实验开题报告。
3、集结课题成果,进一步推广课题成果。恰当的运用于教学之中。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8月-2018年2月)
1、学校和家庭,开展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的调查研究。
2、以校园为单位,制定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计划。
3、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4、进行理论总结,形成理论特色,提出支撑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理论改造和创新。
5、突出实践特色,实施运用介质性评价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案。
6、加强实验的规范管理和研究,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3月-2018年4月)
1、完善实验,并进行数据、材料的整理和分析。
2、撰写研究论文。
3、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4、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成果的汇总。
5、集结课题成果,反思研究过程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推广课题成果。6、申请结题。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
1、构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找到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特有评价体系。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养成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使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
成果形式
1、形成本课题的"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本课题的研究论文、研究个案、随笔、叙述故事、主题活动等汇编。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
主持人:袁艳芬(负责课题工作的总体规划)
1、实施者:张秀琴、郭菊霞、吴芬、王江霞、白媛媛、任二龙、刘九菊、郭静瑾(负责课题工作的具体实施,确保课题研究的效果,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研究资料,并撰写各种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加强课题组织机构建设,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保课题顺利完成。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3、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制度,为课题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4、领导及课题成员间相互协作与沟通,确保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5、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监控、考核、评价、记录、整理等工作。
6、学校阅览室、教师所配备的电脑、网络等,为课题研究所需的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