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者”

标签:
文言文 |
分类: 专题辅导 |
说“者”
董鸥(普陀中学,浙江舟山316100)
(本文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10期)
http://s11/mw690/006Wt2fFzy7oMv5mBOG9a&690
在文言虚词中,“者”不光出现频率高,用法也非常丰富。对“者”的用法,一些工具书或不够完整,或分类过细。有鉴于此,笔者将“者”的用法重新进行了整理,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不纠结于词性,谨以各自的特征加以命名。
1.指代者
大家知道,“作者”“读者”“学者”“旁观者”朗读者”“智者”“佼佼者”“幸运者”,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者”具有指代功能。在古代汉语中,也存在大量的“指代者”。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
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史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这些“者”总是出现在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之后,构成名词性结构,可译作“……的人(事、物、原因)”等。这种带“者”的名词性结构在句中的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者定语。
有一些语言学家将表示原因的“者”从“指代者”中分离出来,单独归为一类,甚至根据“指代者”前是动词(短语)还是形容词(短语)再一分为二。笔者以为,这样做太过琐碎,并不足取。
2.停顿者
在古汉语中,“者”字也经常出现在句子的主谓之间。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仁也者,人也。(《孟子》)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促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萄子》)
这类“者”虽紧贴主语,但又独立于主语之外,表示停顿,并有强调的效果,我们不妨称之为“停顿者”。它的功能与句中表示停顿的“也”非常接近,一般不译。
“停顿者”多出现在判断句中,构成“……者,……也”这一判断句的基本格式。有些人因此以为“者”本身就具有表判断的功能,这种认识并不正确。无论是判断句还是非判断句,主谓之间出现“停顿者”,只是通过停顿来达到强调效果而已,正如现代汉语主谓之间的停顿一样。
也有人以为只要判断句中出现“……者,……也”或“……者,……”,这个“者”必然是“停顿者”,这种认识同样是错误的。如: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水浒》)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在这两个判断句中,主语是“杀人者”和“中轩敞者”,“者”并不独立于主语之外,而是主语的一部分,应该解释为“……的人”和“……的地方”,因而它们实属“指代者”。
3.倒装者
“中心语+之(或‘而’)+后置定语+者”,这是古汉语中定语后置的基本格式,其中“者”紧跟后置定语出现,与“之”或“而”(可能省略)都属于助词,成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我们不妨称之为“倒装者”。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
只有定语后置句才存在“倒装者”,因此,要想识别“倒装者”,前提是能识别定语后置句。有些句子中也存在“……之……者”结构,但未必是定语后置句。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在这个句子中,从主谓关系考虑,“荆州之民附操者”的正确解释应该是“荆州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而不是“依附于曹操的荆州百姓”,这样才能与“逼兵势耳”(即“只是被军事力量逼迫罢了”)搭配,因此,“者”应该是“指代者”而非“倒装者”。
4.假设者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者”虽只两字,却自成一句,可译作“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其中的“者”,提示假定的事实,我们不妨称之为“假设者”。
“假设者”总是出现在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末尾,有时与“即”“若”等假设连词配合使用,可译为“……的话”“如果……的话”,或不译出,如:
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史记》
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庄子》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战国策》
战士怠于行陈者,则兵弱也。农夫惰于田者,则国贫也。(《韩非子》)
不难发现,假设关系的存在是判断“假设者”的关键。有些句子,句中没有“即”“若”等假设这连词与“者”配合使用,假设关系确认起来有些困难。如: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史记》)
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中山狼传》)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前三个句子中,“者”究竟是“指代者”,还是“假设者”;第四个句子中,“者”究竟是“倒装者”还是“假设者”,就可能存在争议,不必强求统
5.时间者
“者”也常出现在“今”“古”“昔”“曩”等时间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时间。如: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
今者不乐,逝者其耋。(《诗经》
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诗经》)
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报任安书》)
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顷者六诗初降,百物无储。(《陆宣公集》)
暮春者,春服既成。(《论语》
“者”的这种用法让我们很容易想起“顷之”“久之”中的“之”字。不过,与“之”调节音节不用翻译不同,这类“者”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的时候”。因此,它们究竟是助词,还是代词,尚无定论。既然出现在时间词之后,辅助表示时间,我们不妨称之为“时间者”。
6.数量者
“者”也常出现在数词之后。如: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此五者,邦之蠹也。《韩非子》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孟子》)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语》)
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临川先生文集》)
数词和“者”的这种组合,指代上文中出现的内容。“者”,可以译作“个”“样”“件”等量词,也可以在量词后面加上相应的名词。因此这一类“者”究竟是属于量词、代词抑或助词,见仁见智。不过,既然它们能辅助表示数量,我们不妨称之为“数量者”,与其他用法的“者”区分开来。
无论是“时间者”还是“数量者”,都能与前面的时间词和数词构成以“者”为中心的名词性结构,这一点与“指代者”非常近似,不过,它们的特点都非常突出,应该视作各自独立的一种用法。
7.状貌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这两个句子都试图描摹人物的一种状貌,前句中的“者”和第二句中的“然”一样,都可以翻译为“……的样子”,这种辅助表示状貌的“者”,不妨称之为“状貌者
状貌者”尽管数量有限,但也并非绝无仅有,它们一般与“似”“若”“如”等配合使用。如: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论语》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
阳虎伪不见冉猛者。(《左传》)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者”的这种用法与“然”“焉”“乎”“尔如”等形容词词尾有些相似,所不同的是,“状貌者”常出现在句末,且很少作为形容词词尾。
8.语气者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在这两组句子中,“何者”“何也”意思同,都可译作“为什么呢”。据此我们不难推断,其中的“者”与“也”都相当于“呢”,属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者”具有疑问语气助词的功能,这一点得到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认同,这样的例句也委实不少。如: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
孰谓晏子习于礼者?(《晏子春秋》)
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汉书》)
不过,笔者也发现,“语气者”所表示的语气并不只限于疑问。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战国策》)
前“者”表示判断,后“者”表示陈述。不仅如此,在早期白话中,“者”还能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如“路上小心在意者”,这一点《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可供佐证。尽管语气者”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语气者”总是出现在句末。
http://s14/mw690/006Wt2fFzy7oMv7mNZ36d&690
http://s3/mw690/006Wt2fFzy7oMv8DQ2Ke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