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其体积的认识和计算有一定难度。本课被安排在圆柱的认识和圆柱的表面积之后,让学生有序地经历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变换过程,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建立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还为学习圆锥体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知道它们的体积都可以概括为底面积乘高。同时,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生活,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表达交流、分析总结的能力。已经知道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在研究问题时,可以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进而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动脑猜一猜、动手拼一拼概括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使学生对身边立体图形有初步的感受,探索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感受数学学习中归纳、猜测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1.
1、观察情境图,获取知识。
师:上边提出了什么问题?柱子和水杯像什么形状?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让我们求什么? 生回答。
2、揭示课题。
师:圆柱的体积到底该怎样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板书: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A、引发猜测
1、师: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体积?怎样算?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底面积乘高。
2、师:请大家猜猜圆柱体的体积该怎样算? 生:可能也是底面积乘高。
B、验证猜测
(1)师:我这里有一些完全相同的硬币,请看(教师演示叠放硬币)。边放边问:硬笔越放越高所占空间越来越怎样?说明了圆柱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2)生回答。
(3)小结:圆柱体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
C、操作验证
(1)回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出示教具,用切割拼合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a、让学生借助教具来推导。
b、学生互相交流。
c、指名说出。
d、教师课件演示并讲解。
(3)小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