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19—20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
本课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板块《学写游记》。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广大其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难怪作家徐迟说:“游记,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着眼于过程和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读,书声琅琅韵味浓。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是“读”占鳌头,以“读”贯穿始终。没有读,就没有语感的生成和熏陶,没有语意的感悟和理解,没有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本课虽然是一节作文课,但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齐读、个读、默读,有男女读、小组读、接力读。读是一种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也是一种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读例文,找到了问题;读课文,明确了方法;读作文,展示了能力。琅琅书声让作文教学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
二、启,循序渐进重方法。
作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方法引导来启发思维,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金钥匙。课堂上,我先采用脍炙人口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游记;再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写景要有详略之分,接着明确写景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方法;最后当堂写作,将作文教学落到实处。整堂课内容充实,环节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交流互动。我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践行了这一教学理念。如同桌互学、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写法在讨论中明确,在探究中明晰,在表达中深入,由感性到理性,学生的能力也逐步得以内化。
另外,在引导学生思考某一个中心景点该如何描写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花的片段,给了学生一个引子,体现了“用教材教”,“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的教学理念。
三、言,雅句美景相辉映。
本课以公园为依托组织教学,公园景色优美动人,我便也在语言上不断锤炼,希望不仅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之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而且能在课堂上氤氲出浓浓的美感,与美好的风景相得益彰,从而收到娓娓动人的效果。
无论是本课的总标题,还是各个环节的小标题;无论是环节间的过渡还是课堂的结尾,我都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文学味,与美景美文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如“半川烟雨半川画,一路芳菲一路歌”“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景从眼前过,情在心中留”等,课堂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同时,现在的课堂越来越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我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点评从高高的云端精彩落地,落在学生心里,绽放成一朵朵自信之花。所以,就有了“你的眼光很敏锐”,“一言一语怀真情”,“同学们的风采也是一种独特的美景”等具体实在的点评,就像一把钥匙,促进了学生智慧的生成和情感的涌动,开启了有效课堂之门。学生也在这一句句鼓励中扬起了自信的风帆,激发了参与的热情,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四、创,我以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注重对方法的吸收和内化,在模仿和创作中提升能力。从学生的展示来看,本节课的效果很明显。学生思维活跃,有的是调动一切感官,描写所见所闻;有的是从例文中得到启发,表达所思所想;有的是根据自身经历与体验,抒发所感所悟。精彩语句俯拾皆是,如“湖水清澈见底,远远望去,仿佛一大块碧绿的翡翠。”“那喷泉伴着音乐的节奏,一会儿像花朵绽放蓓蕾,一会儿像火箭直冲云霄,一会儿又像小船随波沉浮。”“其实,人生之路不也如此吗?不可能一马平川,总有许多坎坷和痛苦,有时甚至是钻心的疼痛,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从学生的个性创作中,飘出了浓浓的笔墨香。
有人说:教学其实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一样,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果能让学生提出他们的疑惑,自己讨论总结写作方法,学生的个性化创作再多一些就更好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