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语训练三步走
(2018-11-29 11:16:54)
小学语文老师都知道,不让人开口说话,一“说”到底,提示语千篇一律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大家,如何从中段开始习作时就强化意识,不让人物当“哑巴”,让提示语变得丰富多彩呢,笔者尝试着将其划分成三个课时进行系统训练。
第一课时认识四种形式的提示语,初步学习区分出什么情况下将提示语放在后面,什么情况下放在中间,什么情况下又可以省略提示语,能根据提示语位置的变化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
第二课时积累各种表示说的词语,能够初步联系上下文及人物说话的状态,选择不同的表示说的词语。
第三课时,试着在提示语中加入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或短句子,使提示语变得丰富。
第一课时:
1.借助课文《珍贵的教科书》或《可贵的沉默》,或者是统编辑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认识提示语的四种位置,并给它们取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如推车式,挑担式(或拔河式),牵羊式,隐身式。
《可贵的沉默》(片段)
铃声响了,开始上课。
我问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
“当然祝贺了!”又是一片肯定的回答声。
“‘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我提高了声音,“啊,这么多啊!”
阅读上面几个自然段,和学生一起讨论后我们会发现:第四和第六自然段的说话人,我们能够联系上下文猜测出这是老师说的话,由此总结出——当双方对话回合比较多时,为了使对话显得简洁明了,可以省略部分提示语。
老师示范读第三自然段,学生会发现,因为孩子们都特别急切地想回答老师,所以把提示语放在了后面,这样变化的目的是表示说话人迫不及待、兴奋的心情,有时也表示很吃惊。
而第八自然段,仔细阅读的孩子会发现,对话前后的时间有间隔,意思也有变化,所以就把提示语放在中间。
2.结合上面的朗读、讨论,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什么情况下用哪种形式的提示语更恰当,老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推车式,即提示语在后面,一般表示说话者急切、惊慌,迫不及待等。
隐身式,即省略了提示语,一般用在对话回答比较多,而且能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说话人,往往是两都之间。
挑担式,即提示语在中间,一般用在对话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前后意思发生的转变的情况下。
3.第一次实操练习,将全篇只用了牵羊式的提示语进行调换,并说说理由。
4.设置对话情景,如妈妈让我去超市买盐,我和妈妈的对话;或者早晨交作业时发现忘记带作业本了,我与组长的对话,用上三种以上不同的提示语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1.出示例文,发现哑巴病。
2.交流课前收集的表示说的词语,单字成词的,两个字的,四个字的,越丰富越好。
3.出示例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字可以换成哪些合适的词语,这样换了有什么好处?
4.写一段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不仅要用上节课学过的四种提示语,还不能出现“说”字。
第三课时:
1.用例句展示怎样把提示语变长。
1)老妈说:“今晚就吃这么点,是饭菜不好吃吗?”
老妈目不转睛地看着我,问:“今晚就吃这么点,是饭菜不好吃吗?”(加了一个逗号,用上表示动作的短语)
2)老妈放下碗筷,板着脸,目不转睛地看着我,问:“今晚就吃这么点,是饭菜不好吃吗?”(加了两个逗号,用上表示动作和神态的短语。)
3)老妈放下碗筷,抬起头,板着脸,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生气地问:“今晚就吃这么点,是饭菜不好吃吗?”(加了两个逗号,用上表示动作和神态的短语。)(加了三个逗号,用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短语。)
2.老师和学生情景模拟表演哑剧,写对话句子,重点放在将提示语写长。
课堂练习做完后,唐同学迫不及待地冲上讲台,请老师第一个批阅。开始老师特别高兴,因为他的计算题做得非常好,可是越批改到后面越生气,因为他错的实在是太多了。
前一篇:相信孩子,让课堂沉寂下来
后一篇:网络听课记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