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校长、名师为办学三要素
范基公
历史启示未来。纵观古今,办好一所学校的要素不是大楼之谓也,而是校训、校长和名师也。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是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校训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的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北京二中的校训是“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出自《礼记 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指明古代童子进学的阶段性任务,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敬业,是指专心于学业;乐群,是指乐于和同学和睦相处。《学记》堪称国学经典,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论述教育和教学的论著。
据北京二中老校友、著名编辑家秦人路回忆,民国时期,在学校的大礼堂台的中央高悬着“敬业乐群”的校训。校训是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楷书。每每学生开会,都仰视校训,三思而后躬行。过了几十年,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我国戏剧大师、艺术家焦菊隐(焦承志)1928年9月至1930年曾任北京二中校长,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对学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放后,他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二中校长的蔡公期、郭柏年、张觉民、梁新儒、钮小桦为学校办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蔡公期校长思维敏捷,才华横溢。他是桥牌国手,有超常的记忆力。他擅常演讲,讲话极有鼓动性。他当校长,平易近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二中的文学社团十分活跃。刘绍棠进二中后创办了“雄鸡文学社”,在《雄鸡》和《光明》等壁报和手抄本杂志上发表小说,很有读者。“春柳文学社”拥有了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学生们自己刻腊版,把习作印刷成册散发。韩少华、尹世霖和我都是该社的成员。
在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五十年代,学校朗诵活动蓬勃发展。写诗、诵诗是年轻人抒发自己志向的好形式。学校经常举行诗歌胡诵比赛。韩少华、舒乙、尹世霖等都是积极分子,常是获奖者。韩少华创作的单弦《王小元》在《北京日报》上发表,并获大、中学文艺汇演一等奖。尹世霖在高中读书时发表了第一首诗,从此步入文坛,成为儿童朗诵诗作国内的姣姣者。
郭柏年是接任蔡公期后的学者型校长,他是教历史的。由于眼疾,他成天带着一幅圆圆的墨镜,显得十分威严。常接近他的人,知道他还是和蔼可亲的。
他办学治校有一条经验,一直让我牢记,即:到教育局挑大学毕业生来校任教,不仅要看他是哪所大学毕业的,还要看他是哪所中学毕业的。因为高考可以突击考高分,即是分稍差一点,但上的名牌中学,基础打得好,会有后劲。同等情况,他选后者。这可谓独家的宝贵经验。像二中后来的梁新儒校长,二中的名师倪风翰、常康、赵秀春、梁寿山、陈刚、赵庆培、宋芹兰、贾作人等,都是他挑来的。
张觉民校长学识渊博,他不仅能胜任政治、物理课教学,而且听语文、外语课也能评点得头头是道。他具有远见卓识,尤以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见长。1983年,他率先在北京明确提出了学生成长的方向是“全面发展,学有特色”。在二中开始,不仅评选“三好生”,而且评选“特长生”。这就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个性发展、主体地位开辟了道路。这种办学思想,后来为北京市普教系统所认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87年《北京青年报》开始评选中学生“希望之星”,在某一方面有显著特长的学生亦可入选。韩晓征在高中时即在大型文学刊物《十月》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夏天的素描》,被评为“希望之星”,后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张校长在理论和实践上主张“课内重基础,课外重特色,多渠道、不拘一格育人材”。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采,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二中与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钢琴厂联合创办了“星海青少年钢琴学校”,对北京市普及钢琴教育做出了贡献,对提高二中师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中成立了影视小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我国中学生第一部电视剧《向往大海》。编剧是初一学生李泳。
二中获团中央颁发的“开辟多种渠道,培养新型人才”奖旗。
二中高中生王晓编写出版29万字的《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
学生杨杉、齐力、刘晓阳分别获1983—1985年北京市高考文科桂冠。二中文科状元“三连冠”,引人注目。这三位学生堪称“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楷模,不仅文科好,而且理科成绩优秀。
梁新儒校长多才多艺,宽容豁达。如果说张校长的办学思想明确了二中的育人方向,那么,梁校长治校则创设了更为浓厚的求知氛围和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梁校长是数学教师,但爱好文学。他曾辅导全班学生集体朗诵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在市文艺汇演中获奖并和八一中学的语文老师陈秋影交流。他曾出色地扮演过《年青的一代》话剧中的林育生,为本校学生演出。在二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中,他出演校长。二中舞蹈队是北京金帆艺术团舞蹈分团,他任团长。当该团在国家级剧院保利大厦专场演出时,他以诗朗诵作为开场白。
文学艺术修养使梁校长的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对于师生富有创造精神的思想、做法予以大力扶植。
在二中读书时就出版个人专集,曾任《北京青年报》学通社社长的王蕤,现为美国旧金山著名的“中国书刊社”国际部副主任。她的一段发自肺腑的话语,是对母校培育的深深的怀念。“在我读过书的所有学校中,最令我难忘的不是被保送到人民大学新闻系,不是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而是北京二中。二中的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氛,老师对学生的悉心爱护,同学们的前卫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我的一生。……二中给了我一个最充满、最肆意,也是最色彩斑斓的中学时代。我还深深地记得,当时,我因为写作,外出采访及各种课外活动,有时会耽误课程。但二中的老师从来没有批评或阻拦我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也正是为了这份信任与爱,我在课业上相当努力,成绩从未落下。二中所教给我的是一种概念,一种意象和一种生活态度。
王蕤的肺腑之言表达了众多学子的心声,也是二中宽容育人环境的生动写照。在这里,追求得到激励,个性得到尊重,潜能得到开发。
钮小桦校长继往开来,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氛围。
校长是学校的导向人物,他们的思想、学识、作风以及人格魅力,有形与无形的发挥着影响。研究校长的办学思想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课题。
在校长引领下的教师群体的优秀度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北京二中的老师无论人品上还是学问上,几乎都是名副其实的名师。老师都学有专攻,业有所精。如:
宋藩之先生擅长文字学,虽然从来“一讲到底”、“无视学生”(高度近视),但满腹经纶,出口就是典故,跟他上课时时长学问。
王锡藩先生,北京大学高材生,长诗词,常发表诗作,笔名金易。他讲课生动,具有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魅力。他不满足于课本的程度,要求学生加学《古文观止》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名篇》不仅精讲细耕,还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背诵下来,课上检查,搞“人人过关”。以奠定学生的文字能力基础,终生受用。王先生后著有《宫女谈往录》,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料。
语文大师潘逊皋先生,他通十三经,且视野开阔,英语极好,对中西学问都很重视,从脂批《红楼梦》到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我们都能在他课内外耳提面命中得到精辟的指点。他的书法亦可称为大家。
庞道诚先生则专攻唐宋八大家散文。历史老师荣天琳先生从历史、哲学等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志趣。
北京二中的名师后有传承:语文老师、散文作家韩少华,语文特级老师常康,物理老师聂影梅,历史老师、诗人尹世霖等。
北京二中以校训引领,届届校长和名师垂范,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故而英才辈出,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育人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2018.12.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