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8-04-28 20:22:59)【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并积累“又( )又( )”
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
,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5、能够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块、往”。
【教学重点】:
1、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 ,初步明白做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3、能够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块、往”。
【教学难点】: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2、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 ,初步明白做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先来玩一个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包”“啇”组合,指名学生认读。
(2)小朋友真聪明,这些字都认识了,老师这儿有一个更复杂的字要来考考你们。两边两只手,中间一个分。(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动词进行说话训练)
(3)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汉字宝宝,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做朋友吧!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掰玉米
扛玉米 扔玉米
摘桃子
捧桃子 抱西瓜
一块玉米地
一棵桃树 一片瓜地 一只兔子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再说一说又~又~的词语)
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8课《小猴子下山》,(齐读课题)认识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小猴子下山是来干什么的呢?(找食物)他会去什么地方找呢?
过渡: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有趣的课文。
二、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小猴子首先来到了哪里,他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
自由读一读第1自然段,找一找。
指名回答,出示填空,引导学生将句子说完成。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__。(板贴)
2、出示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
小猴子看到的玉米是怎么样的?(又大又多)板贴
小猴子看见这么大,这么多的玉米,他的心里会想什么?(非常高兴)。谁来高兴的读一读?
3、结合插图理解“掰”、“扛”,又大又多的玉米是多么的诱人啊,小猴子就忍不住把玉米掰下来,扛回家了。哪位同学愿意来当一当这只小猴子,把玉米掰下来,扛回家?(老师读,指名学生做动作,通过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动词“掰”“扛”体现了玉米的大
4、带着高兴语气朗读课文第一段。(配上动作齐读)
5,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一段有几句话(2句)第一句是写什么(写小猴子来到哪里)第二句是写她看见什么,就怎么做的。(出示这一段,这些动词红色标出,引起学生注意)给出句式,引导学生根据板贴说一说,说完后再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内容,小猴子扛着玉米接着去了哪里呢?(桃树下),桃树上有什么啊?(有小猴子最爱的桃子,板贴),桃子是怎么样的?(又大又红,指名读)小猴子看见满树都是又大又红的桃子,高兴地合不拢嘴了(结合插图),谁能来做小猴子读一读。小猴子看见这么诱人的桃子,喜欢的不得了,于是就会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了。引导学生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2句)发现与第一段的相似之处。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4收获蛮满满的小猴子捧着几个大桃子随后又来到哪里?(西瓜地板贴),看见满地的西瓜(板贴)这里的西瓜又大又圆(板贴),绿油油的一片,小猴子可高兴了,你看他看到大西瓜时眼睛睁得可大了,他又会做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内容,指名读)读好“满地”“又大又圆”“非常高兴”(男女生赛读第三自然段)
5小猴子摘了一个大西瓜,心满意足地抱着西瓜想要回家了,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小猴子又发现好东西了,谁来读一读?(出示第四自然段)读好“蹦蹦跳跳”(小组赛读第四自然段)
6.小猴子扔了西瓜去追兔子,他追到兔子了吗?(没有)兔子没追到,西瓜呢也碎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了(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他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了呢?为什么不再走回去摘个大西瓜呢?(天色已经玩了,小猴子该回家了)
想一想小猴子此时心里是什么感受?(后悔、失望),指导朗读,读好“只好”一词
7师小结: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有一个有趣的规律,第一、二、三、四自然段都是讲小猴子来到一个地方,看见了什么,非常高兴,又做了什么。现在老师请你来做小小故事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或者书本上的语言把小猴子下山的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出示四张插图和相应的句式,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完整,2位同学,提示同学讲故事时可以配上动作,注意语音语调。)
8.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小朋友们,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可不能像这只小猴子一样,做事三心二意的,而是要一心一意,有明确的目标才行。
9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把课文来朗读一遍(提醒读书姿势)
三、指导书写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块、往。两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
2、分析字形
3、生字书空。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在书本上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字时注意引导学生的写字姿势。(写字儿歌)
四、板书设计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桃树下 又大又红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树林边 蹦蹦跳跳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较为有趣的童话故事,整篇文章采用反复的形式,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并不存在问题,所以重点就应该放在朗读课文上面,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趣味性,进而学生也能够复述《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了。整个教学环节还是较为流畅的,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读好这些动词,并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动词进行说话训练。但是在认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些动词认读的掌握并不到位,后来师傅给我的建议是,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读这些动词时并做一做动作,通过肢体语言来加深印象。在教学小猴子来到的几个地方时,第一自然段我是重点讲述的,分析的很细致,其实后来想想,文本内容本身并不存在难度,过于细致的分析反而使文本内容失去趣味性。而且是我主动告诉学生课文采用了这样的一个句式: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样,没有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而发现,这样纯粹的告诉学生答案,整个课堂就显得较为沉闷。因此师傅给我的建议是,教师通过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好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的趣味,读着读着,学生也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了,读着读着,学生也就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了。本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用师傅的话来说,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不要东抓一把,西打一耙的,而是要有详有略,重点的地方训练好,做到位就可以了。
后一篇:主题博文: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