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四训》之一心不二

标签:
佛学健康教育文化星座 |
读《了凡四训》之
一心不二
【原文】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二。夫夭与寿,至二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译文】
“孟子讲立命的道理,说道:短命和长寿没有分别。乍听之下会觉得奇怪,因为短命和长寿完全不同,怎么说是一样呢?要晓得在一个妄念都没有时,就如同婴儿在胎胞里面的时候,哪晓得短命和长寿的分别呢?等到出了娘胎,渐渐有了知识,就有了分别心;这时,前生所造的种种善业恶业,都要受报应了,那也就有短命和长寿的分别了。因此,命运是自己造的。
【解读】
这是孟子所说的,“夭”是短命,“寿”是长寿,这是迥然不同的两桩事情,为什么说是“不二”?我们起了妄念,有分别、有执著,这是“二”;如果不分别不执著,就“不二”了。
“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可见得是“从无思无虑处”才能看到不二。夭与寿不二,这是举一个例子;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二的,佛法中所谓“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维摩诘经》上讲的,不二法门也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也是《华严经》所讲的一真法界,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里孟子也说到不二法门,可见都是地上菩萨的境界。
【原文】
“细分之,丰歉不二,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二,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译文】
“如果把立命这两个字细分来讲,那么富和贫要看得没有两样,不可以富的仗着有钱有势,随便乱来,穷的也不可以自暴自弃去做坏事,尽管穷,仍然应该安分守己的做好人;能够这样,才可以把本来贫穷的命,改变成富贵的命。本来富贵的命,改变成更加富贵,或者是富贵得更长久的命。穷与通,要看得是没有两样,不发达的人,不可因为自己不得志,就不顾一切,随便荒唐;发达的人,也不可仗势欺人,造种种的罪业,越是得意,越是要为善去恶,广种福田。能够这样,才可以把本来穷苦的命,改变成发达的命,本来发达的命,就会更加发达了。
【解读】
这里讲到安身立命,心安住的所在叫做“立”。“富贵安于富贵,贫贱安于贫贱”,社会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在生命之中、生活里面,都能够得到乐趣。乐趣是什么?没有妄想,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乞丐可以说贫贱到了极处,他要真正能够知命,他也会很自在、很幸福、很快乐。
民国初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江苏,当时有一个乞丐,白天出来讨饭,晚上就在破庙里睡觉,生活过得很自在、快乐。以后他的儿子做生意发了财,在地方上很有声望,很有地位,别人见他父亲还在外面讨饭,就骂他:“你这做儿子的真不孝!有这么多的财富,怎么可以让你父亲在外面讨饭呢?”儿子听了也很难受,就派很多人到处去找,把父亲找回来了,在家里供养。他父亲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又偷偷跑出去讨饭。人家就问他:“你在家里享福不好吗?”他说:“不自在!我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到处为家,生活多么自在,快乐无比!在家里受人供养,简直受罪!”他能在贫贱上立命,真正放得下,是真自在!财、色、名、食、睡,一点都不动心,心地清净安乐。看这个社会,就像看戏一样;社会上的人天天追逐名闻利养,社会大众演戏,他在一旁看戏。这个人确实不是普通人,这真正是智慧立命的好样子。人生在世,追求幸福美满的人生,但幸福美满不是财富,也不是地位。所以要知命,要能够顺应——“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才能真正幸福美满。
“贵”是富贵,能够安于富贵;“贱”是贫贱,能够安于贫贱。“贫富”是从财富上说的,多财是富,少财为贫。“贵贱”是从社会地位上说的,贵是地位高的,贱是地位低的。
【原文】
“夭寿不二,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译文】
“命中长寿的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得活,就拼命造孽,作奸犯科,犯邪淫。要晓得长寿得来不易,更应该做好人,才可以保住他的长寿。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才可以把本来短的命变成长寿,本来长寿的命,变得更加长寿健康。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生与死的关系最为重大,所以短命同了长寿,就是最重大的事情。既然说到这最重大的短命同了长寿,那么此外一切顺境、富有和发达;逆境、贫穷和不发达,都可以包括在内了。短命和长寿,要看得没有两样,不可说我短命;不久就要死了,趁还活着的时候,随便做恶事,糟蹋自己。要晓得既然已生成短命,就更加应该做好人,希望来生不要再短命,一生或许也可以把寿命延长一些!孟子讲立命的学问,只讲到短命和长寿,并没讲到富和贫,发达和不发达,就是这个道理。
【解读】
“生死自在”就把所有顺逆境界包括了,无论处顺境、处逆境,无不自在,正是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得大自在,这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真实的幸福,没有大学问,没有真正的功夫做不到。由是可知唯有“觉者”才能安身立命。迷的人没有法子,天天胡作妄为,愈陷愈深。所以佛常常在经上说之为“可怜悯者”,真正可怜!
【活学活用】
云谷禅师再一次引用孟子老先生的话,说明佛教不二法门的道理。如果你看过《维摩诘所说经》,那真是要眼花缭乱了,不二的道理太深刻了,连佛的十大弟子和诸位大菩萨都难以穷其深奥的法义。因为从本体上说慈瞋本是一体,贫富本来无二,甚至烦恼即是菩提。我们一般人还是不容易转过这个弯子,佛门里有个十来偈,通俗易懂,对于两个截然相反结果的深层联系与原因做了深入浅出的
【解读】。用一句哲理性的话说:“什么是命运?命运就是生命反作用力所呈现出来的果”。想要有钱吗?就要先布施;想要收获吗?必须先耕耘;想要获得人们尊敬吗?得要先学会谦卑。
十来偈:“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愚痴者破戒中来,智慧者持戒中来。”学会等待
【原文】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译文】
“孟子所说的‘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说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不要做半点过失罪恶。至于命能不能改变,那是积德的事,求天的事。说到修字,那么身上有一些过失罪恶,就应该像治病一样,把过失罪恶要完全去掉。讲到俟,则是要等到修的功夫深了,命自然就会变好,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非分之想,也不可以让心里的念头乱起乱灭,都要完全把它斩掉断绝。
【解读】
“俟”是等待,“修身”等待我们的命运改变、改造。改造命运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得到的,是与时间之累积,勇猛精进,并且与自己的勤、惰、迷、悟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还要勇猛精进,再假以时间,一定能得到效果。
“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为,思想、见解、造作,这些都属于行为。“身”包括心、包括语。身、语、意三业有过失、有恶意、有恶行,要把它改正过来。“治”就是对的,要用方法对治。
“觊觎”是非分希望善报、善果早一点来,这个心是妄心,这一念是障碍。古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只要勤于耕耘,自然有收获,何必要天天去求?这是把实修的方法教给我们——什么都不要求,只管断恶修善,到最后什么都得到了。不必求,样样都得到了;有求反而得到有限,求一桩,就得一桩,多可惜!若不求就样样都得到了。为什么说不求样样都得到?因为你不求,样样都是性德显露,与性德相应,所以样样都得到。若有所求,则修德不与性德相应,故所得者有限。
实在讲,了凡先生他所得到的是修德,还不是性德,因为他还是有所求——先求功名,然后再求儿女。他有求,求一样就得一样。如果他一点希求的念头都没有,唯去修身积德,则他样样都圆满。他没有求寿命,寿命也延长,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以后活到七十四岁。
“觊觎”是非分的希望,要把一念非分希望的心除掉。“将迎”,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攀缘”,把攀缘的心也要去掉。“皆当斩绝之矣”,把它断除,不再安丝毫非分的希望。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们的生活能过得很安稳,三餐吃得饱、睡得好、穿得暖,这就够了!衣食不缺,生活安稳,小房子住得很舒服,费用少,生活容易。一般人要求奢侈、豪华,讲求派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劳,这是得不偿失。自己纵然有能力、有福报,也应当给大家共享,那你的福报就是积德——积百世之德,你的子子孙孙都享受不尽。所以有余福一定给大众去享受,这才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何必求福报提前到来!
【活学活用】
俟,等待的意思。很多事情做了之后,需要的只是耐心了。才做了一点点事情,就着急要效果,这样是成不了事的。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在等待,日子是一天天过的,想快一秒都不可能。功夫是累积出来的,欲速则不达。
达摩祖师十年面壁,才等来一个能传续心灯的二祖。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法师坐下开悟以后,也是在猎人堆里历练了十几年,时机成熟了,才现身说法度众生。
【智慧金言】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才四十岁。寒天雪地的草原上放了十九年的羊,胡须、头发全白了才保全了气节。这些都是“修身以俟之”的功夫。
乾德易周易咨询中心为您服务
人生规划、运气咨询、风水策划、
吉日选择、起名策划、合婚生育、
吉祥用品、心灵禅修、易经顾问。
预约电话:18103528981微信同号
网址:http://blog.sina.com.cn/qhqdy
http://s4/bmiddle/006W8R5Gzy7frCxX72z73&690
http://s12/bmiddle/006W8R5Gzy7frCytCUH0b&690
http://s9/bmiddle/006W8R5Gzy7frCz1Pfy3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