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了凡四训》之知行合一(2)

(2017-10-22 20:25:02)
标签:

佛学

健康

教育

文化

读《了凡四训》之

知行合一(2

【原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译文】

我们这个血肉之躯,尚且还有一定的数;而义理的、道德的生命,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

【解读】

其实这里面的重点是讲妄念——妄想执著。身与数实在讲不相干,真正有关系的是心。身是受心的影响,主要的是心地。凡夫的心地,总而言之是自私自利。这是凡夫心,一定堕在数量里。如果拿佛法来讲,若用意识心,亦决定堕落在数量里,也就是用八识,八识是有为法。佛菩萨为什么能超越?因为他转八识成四智,他不用八识,所以不落在数里面。

义理之身,自己觉悟之后,用的是觉心。前面血肉之身用的是迷情,如果用的是觉智,岂不能格天”!

尤注说:精诚所至,金石为裂,此至诚所以格天也。这有一个典故。汉、朝名将李广,有一次行军时,路边草很深,草里面有一块大石头,他看错了,以为是一只老虎。他拔弓箭射它,用的力很猛,箭射去插得很深。可下马一看是一块石头,自己也很惊讶!想:我的力量有这么大,箭能插得这么深!”但再射一次就射不进去了,这才知道是精诚所至。正像罗什大师七岁时举大铁钵一样,没有心、没有念头时把它举起来了。再一想:我人这么小怎么能举得动?”再举就举不动了。李广把石头当成一只老虎,不知道它是石头,知道以后箭再也射不进去了。这是比喻一个人以真诚之心,真诚没有妄念,所以金石为开。

由这两则小故事也能证实《华严经》讲的事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心地清净到相当程度,才没有妨碍;如果心不清净,事事都有障碍,所以触事成障。心地清净就没有障碍了。至诚所以格天当做感格、感应讲。儒家讲的格物,是格门,是物欲。我们要舍弃欲望,不会被欲望所转,这叫格物就是数,就是定数,此地讲格天,也就是我们讲的命运以至诚感格而改变了命运,转移了命运。至诚就是真心,至诚心就是《观无量寿经》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

【原文】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

《尚书·太甲篇》上面说道:上天降给你的灾害,或者可以避开;而自己若是做了孽,就要受到报应,不能愉快心安地活在世间上了。

【解读】

太甲是商朝时候的皇帝,在早年也是胡作妄为,以后得大贤伊尹的教导,他改过自新。这几句话是他改过自新之后,对于伊尹感谢的话。

天作孽,犹可违,天命所做的不善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修善积德就可以改变。就是指天命,天命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

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是这一生自己造作的不善。天作孽是宿世的,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这一世所得的不善果报可以改,这就是宿命可以改,现前造的罪业,那就没办法了。现前继续再造,你不会改过。过去有恶因,现在再加恶缘,必定结恶果;过去有恶因,现在断恶缘,虽有恶因不结恶果,这是一定的道理。

改造命运的原理就在——“因缘果报是过去生中所造的,没有法子改变,能改变的在。譬如说我们种瓜种豆,瓜与豆的种子是因,不能把瓜子变成豆,也不能把豆变瓜;因是定数。我们今天想要瓜,还是想要豆,就在缘上加以决定。我们想要豆,把豆的种子种下去,瓜的种子收藏起来,它就不会结瓜。结果需要缘,缘有土壤、肥料、阳光、空气、水分等等,这些缘都具足,它一定会长得很好。若不想要它结果,虽然有因,只要把缘断了,譬如瓜子放在茶杯里,放一百年也不会长成瓜。为什么?它没有缘。所以过去虽然造作恶因,这一生中不造恶业,断恶修善,恶的缘就没有了。过去生中总有善因,一个人哪有一生做恶没有做善的?找不到!一生都行善,没有一点恶,这种人也找不到。所以生生世世我们所造的业都是善恶混杂,恶多少是有的,或者是恶做得多,善做得少。恶做得多不要怕,只要今生不再做恶,恶缘断了,虽然是少善,少善也会开花结果,所以一定要断恶修善。

自作孽就是现在还继续不断去造恶业,恶的果报一定现前,所以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是过去生人所做的,这是我们可以改造的;现前再要不断地造作恶业,那就没法子改造了。

【原文】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

《诗经》上也讲:人应该时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报,不用求,自然就会有了。因此,求祸求福,全在自己。

【解读】

是《诗经》,五经十三经里都有《诗经》。《诗经》里有句话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是永恒的意思;配命就是上合天心。这两句话就是佛家早晚课诵真正的目的。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检点自己,这样早晚课做得就有意义了。在佛陀的时代,早晚课的内容就是三皈依。早晚课所念的词句是出自《华严经·净行品》——“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早晚都一样。现在我们所见的课诵本是古德所编的,内容适合于当时在一起共修的大众,这对于我们自己L修学恰不恰当?不恰当就要修正。根据什么修正?针对我们的毛病来修正,则课诵对于我们才有大利益。拜忏也是如此。如果天天拜忏,心还是不清净,业障不但不能消除,还在增长。就跟生病吃药一样,如果这些药用下去之后没有收到效果,生病的人就得赶紧换个医生,另外换处方才好。诵经、拜忏是治我们的心病,治我们的烦恼,若没有效,就要想方法对治。所以夏莲居居士所编的《宝王三昧忏》,比起其他忏本更契合于现在众生的一般毛病,诸位仔细看看就晓得,里面许多文句讲的是我们现前的病痛。因此早晚课诵要根据自己病痛来选定。

图书馆早晚课诵都念《无量寿经》,就是修定。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来做课诵,可以在早晨念第六章——四十八愿;晚课念三十二至三十七章,这六章都是讲因果报应,希望自己能改过自新。早课提醒,晚课反省,这才是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此地所讲的天心就是自性,所以不是指天地、天神,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与自性相应,与真心相应,这是第一善。也就是《无量寿经》中讲的八个自然,都是这个意思。

【原文】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译文】

孔先生算你,不得功名,命中无子,虽然说是上天注定,但是还是可以改变。你只要将本来就有的道德天性,扩充起来,尽量多做一些善事,多积一些阴德。

【解读】

孔先生给你算命,你命里没有登科的福报、没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所积的恶业,前世所修的不善,但是可以改造。就是命运是有,但不是定命,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是常数,现在再造的是变数。

云谷禅师非常具体地指出来,如何改造自己的命运。改造命运一定要晓得从心地上改——“扩充德性就从这里改。由此可知,从外面改、外面求,则是云谷讲的内外双失。现在有人改风水,改个门,改个窗,改个位置,莫不是内外两失。表面上好像是有得,其实还是命里有的,依然还是个常数,不是变数。要知道从心里面改,从观念上去改,就是断恶修善。多积阴德阴德是自己多做好事,不需让人知道,这叫阴德。做了一点好事,就到处宣扬,受人赞叹,果报就报掉了;一面做一面就报掉了,德积不住。做好事没有人知道,很好;做了好事还有人骂你更好——骂你是给你消业。罪业恶报都消掉了,好的、善的都藏在那里没动,善是愈积愈多,恶是愈消愈少。今天做好事遭人家毁谤而不甘心,做了好事为什么还遭恶报?其实那才是善报。做了好事人家马上表扬,什么好人好事……现前都报掉了。所以善一定要累积,就是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好事。

【原文】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译文】

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别人要抢也抢不去,哪有可能享受不到呢?《易经》上也有为一些宅心仁厚、有道德的人打算,要往吉祥的那一方去,要避开凶险的人、凶险的事、凶险的地方。如果说命运是一定不能改变的,那么吉祥又何处可以趋,凶险又哪里可以避免呢?

【解读】

你自己这一生所造的善业,当然你自己享受。佛经里讲因果通三世,我们这一生的果报,是前生修的;这一生修的,来世得果报。如果你修得很积极,修得太多了,等不到来世,现前就报了,是这么个道理。了凡先生后半生的命运全部改变来,就是这个道理。他积的善太多了,不等到来世,现在就得果报。

是《易经》,《易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书,里面有甚深的哲理,教人成贤成圣,而且着重在数学的探讨。内容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从这里面去推衍阴阳刚柔的变化,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一切事相。小而个人,大至国家、世界的变化,都可以从这里面推衍出来。这是自然的因果律,也就是它所能推算得出来的。但是云谷禅师的超越数量,它就没有办法推断。所以它能推断的是常数,没有办法推断变数,其目的是教人趋吉避凶。常数是定数,《易经》知道有变数。但是人的心境,一念善就是加,一念恶就是减,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如果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于常数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命运就会被人算得很准。

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之后,他二十年不增也不减,完全相符,一点也不错的。凡夫一般总是有变化的——一念善,一念恶……不像了凡先生不想做善事,也不做恶事,始终保持一个常数,所以他的命运还是相当准确的,如果变化大就超越了。因为超越常数,所以吉可以趋凶可以避免,就是自己可以争取的意思。

尤注说:因为诸行无常,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着各人行为,把他加减乘除去来。”“是思想、见解、行为,这不是一个常数,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着各人行为,把它加减乘除去来。常数是因,变数是缘,改造命运的关键在上。佛法对缘非常重视,所以讲天地万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着重在缘——缘生法。因为缘是变数了,因是常数,掌握这个变数,自己就可以改造命运了。自己就可以循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愿望,得到殊胜圆满的结果。佛在经上也给我们说无常、无我、涅槃,懂得这个原理,人可以成圣、成贤,可以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都是基于这个原理来说的。

【原文】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

【译文】

《易经》开头第一章就说:经常行善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传给子孙;这个道理,你真的能够相信吗?”我相信云谷禅师的话。

【解读】

由此可知,《易经》了解世间宇宙人生的常数,但是它也知道这里面有变数。掌握了变数,小则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大则可以代世界国家谋求永久的安定和平。这一部书真正是了不起,很可惜现在几乎变成看相算命的书,实在太可惜了!正如同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中说:《弥陀经》本来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一部书,现在变成为人送终的经卷,这实在是太冤枉了!”《弥陀经》沦落到这种地步,就像《易经》沦落到看相、算命、看风水一样,太可惜了!《易经》确实是指导人生幸福、世界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书。《易经》教导我们改造命运,就是积善。积善当然先要改过,改过而后积善,这样的人家必有余庆。云谷禅师问了凡:你能不能相信?”

袁了凡之所以能改造命运,关键所在,就是闻到善言他能够深信,这就是大善根、大福德,他遇到云谷这是因缘。佛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他的命运怎么会不转?绝对能转过来的。

尤注说:闻善言而生疑谤者,是为罪恶之相,故曰疑为罪根。”“善言是圣教,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后人称之为经典。经典所说就是真理,永远不变,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就是几千年前所说的道理,几千年之后还是这个道理,永远不变的;在中国是这个道理,拿到外国去还是这个道理,这是超空间。超时间、超空间,这才称之为经典。所以听到这些话,知道这些世出世间的圣人,他们的著作教训绝对不是经验累积的。经验累积有时候还有差误,还有不适时宜。佛经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真言,不是经验的累积;历史教训是经验的累积,经典著作是真性的流露,所以超越时空,是绝对的真理。你能相信,绝对得利益、得好处;不相信,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是你当面错过。所以佛法讲疑是罪根,是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是错误的见解。尤注说:闻善言而起敬信者,是为福德之相,故曰信为福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世出世间的福德都是从信善言而生的。你能深信圣言,你能相信圣教,无量无边的福德是从这里生出来的。了凡先生很难得,听到云谷的开导他就深信。

【活学活用】

儒、释、道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且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彼此交融贯通,很多观念,认识都近似。一般而言,儒家比较重视对于世间社会的人文关怀,而佛、道两家更多在出世法上对众生进行心灵上的救度。当然世间、出世间不能截然分开,只是各有所重罢了。

我们看《高僧传》得知,相当一部分高僧大德在出家之前,熟读儒家经典,由儒转佛的事例很多。甚至有高僧出家前还曾经做过一段时间道士。道家还有一句话未有神仙不读书,不仅仅要求读神仙丹书还要读儒家圣贤的书。

熟知历史的人也知道唐、宋、明之间的很多大儒也是常常出入寺院,和高僧大德缔结方外之交。虽然政治、学术主张不同,但是不妨成为很好的私人朋友。在彼此的相互友好交往中,难免不吸收各自的长处。

儒、释、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还有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医家、巫家等等。

对于这些大们的领军人物,我们都在其姓后缀字作为尊称,如墨子、荀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告子、杨子、惠子、管子、鬼谷子等。所以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容兼蓄一点也没有夸张。

云谷禅师和了凡先生短短的谈话中旁征博引。时而引用《论语》、《孟子》,时而又是《尚书》、《诗经》,末了还提出《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智慧金言】

云谷禅师绝不是卖弄知识,只因为了凡先生之前引用孟子的话,质疑云谷禅师的开示,这才引出云谷禅师的一番苦口婆心之语。云谷禅师讲完之后,还用汝信得及否?”这一句话来将了凡先生逼到角落。这就是禅门机锋的锐利作用了,我老和尚的话你还可以心存疑虑,你是一个即将进国子监的人了,总该信得过圣人所言吧?何去何从?自己应该清楚了吧!

乾德易周易咨询中心为您服务

人生规划、运气咨询、风水策划、

吉日选择、起名策划、合婚生育、

吉祥用品、心灵禅修、易经顾问。

预约电话:18103528981微信同号

网址:http://blog.sina.com.cn/qhqdy

http://s13/bmiddle/006W8R5Gzy7fdiQxoQscc&690

http://s14/bmiddle/006W8R5Gzy7fdiRmz7v7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