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去客厅化”的设计越来越常见,而且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家庭图书馆”?


当电视不再是家的中心,我们还需要传统客厅吗?
眼下,“去客厅化”设计兴起,正是许多家庭用行动给出的答案。人们重新审视了这个家庭共享区,很多用户选择了用整墙书柜取代电视背景墙,一不小心客厅就变成了家庭图书馆。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客厅终于回归了它的本质。
“去客厅化”是一个破的过程,它打破了以电视为核心的旧格局;而“图书馆化”则是一个立的过程,为客厅赋予了新的灵魂——阅读与学习。但这个趋势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根本的真相:
客厅该怎么设计,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唯一重要的是:这个空间能不能安放你最真实、最喜欢的生活状态。它服务的,应该是你的生活,而不是某种固定的模板。
“图书馆化”的兴起,恰恰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用脚投票,选择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后,自然形成的结果。我们来拆解一下这股潮流背后的动力。
1、核心驱动:从“面子”到“里子”的家庭需求革命
传统的客厅是“对外”的,是展示给客人的“面子”。而今天的城市家庭,客厅越来越“对内”,核心是服务家人的“里子”。
它是人的精神避风港。
它也是教育理念的实体化。尤其是“双减”后,家庭成为教育的主阵地。一个图书馆式的客厅,就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习惯”这一理念最直观、最有效的物理环境。
传统客厅的互动是围绕电视的、被动的。图书馆化客厅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主动互动模式。
越来越多的家长,懂得了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
同时,这种图书馆化的课堂,也是家人之间共享的专注时光。取代“一起看电视”的,是“各自阅读,彼此陪伴”的高质量时间。

3、消费理性:在“降级”中实现“投资升级”
经济环境的变化促使消费观念趋于理性。
人们更愿意为书籍和创造阅读环境的家具投资,这被视为对家庭未来的长期投资。将客厅打造成集阅读、学习、办公、亲子互动于一体的“家庭核心区”,是对昂贵空间最高效的利用。
当然,“图书馆化”不是唯一答案。
它只是当前社会环境下,一大批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的投射。
那么当下,客厅设计的真正答案是什么?
我认为,千人千面,你及你家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最好的设计蓝图。
如果你的家庭是“社交达人”,那么客厅的核心或许不是一个书墙,而是一个舒适的围合式沙发、一个酒水吧台、甚至是一张乒乓球桌。它能最大程度地安放你们对朋友欢聚的热爱。
如果你是“手工艺爱好者”或“音乐之家”,那么客厅完全可以是一个开放式的工作室,工具、材料、乐器触手可及,随时可以开始创作。
如果你崇尚“极简”与“独处”,
而如果你和许多家庭一样,认为“阅读与学习”是家庭的底色,那么“图书馆化”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方案。
当我们谈论“图书馆化”时,要避免陷入另一种形式的焦虑——仿佛不弄一面书墙,就不够上进、不够有文化。真正的重点不是那面墙,而是墙后面的生活。如果书只是为了填满书架而从未被翻阅,那么大长桌最终只会堆满杂物,那么这个“图书馆”就失去了灵魂。
“去客厅化”变成“图书馆化”,是一场深刻的家庭生活方式革命。它告诉我们,客厅的设计权,终于从“外人怎么看”交还给了“我们怎么活”。
所以,当你在规划客厅时,不必纠结于是否要追随“图书馆化”的潮流。真正应该问的问题是:
“抛开一切外在的标准和眼光,我和我的家人,最喜欢在一起做什么?我们最渴望在家里度过怎样的时光?”
家的模样,就是心的模样。一个理想的客厅,最终能让你松弛、愉悦、并激发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它应该长成你生活最舒展的样子,而不是任何流行趋势的样板间。
此心安处是吾乡,此身乐处是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