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榆臻:正安县土坪区新乐学校竹竿架水始末
(2024-06-26 12:34:15)
标签:
正安办学历史杂谈 |
1969年,土坪区新乐公社新丰完小办起“戴帽初中”,1971年停办。1975年恢复招生,生源除了本公社的红花、前途、团兴、沿龙、九龙、新丰等六个大队外,还吸纳了流渡区和平公社的田坝、龙孔,绥阳县温泉区的坪乐、大垭等地的学生。初中每个级一个班,班班都像插笋子一样拥挤,共有一百五六十名学生。当时,学校面临两大困难,一是严重缺水。每到枯水季节,学校附近的水井干涸见底,煮饭师傅、有空的老师就到附近的冬水田里挑水。田里蓄水不多,瓢一舀就荡浑了,所以每次挑水,桶里的“干货”(泥浆)不少。每天一百多住校生、二十多位老师要吃两顿饭,用水量很大。冬水田里舀不出水了,就到五六里远的三角坝、团兴大队的元村去挑水。一个小时挑一祧水。二是缺燃料。师生煮饭烧煤,因不通公路,每次运煤,都要组织学生耽误一个下午的时间,下芙蓉江畔的黄煤沟背。带队老师鼓足干劲挑一百多斤走在前面,发挥带头作用。用背篼背煤的学生,煤驮在背上,越背越重。五六里远的路程几乎全是上坡,学生吃不消,便悄悄倒一些在路边的刺巴笼里。背煤,浪费很大,学生怨声载道。
于是,新建初中,就纳入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
1981年,在芙蓉江畔公路旁的沿龙、前途、团兴三个大队交界的船房选址修建了一幢一楼一顶八间教室的学校,命名新乐中学。因学校通路通电,工程进度快,建造成本低,成为当年遵义地区造价最低的学校,校长郑德庆老师还到遵义地区开会接受表彰。
1982年,新丰完小的初中部迁到新乐中学。虽然,学校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拖拉机直接把煤拉到厨房门口,河边甘冽的龙洞水终年不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随着土坪中学、林溪中学扩招,周围的公社小学陆续办起“带帽”初中,新乐中学的学生纷纷转走,生源大量流失。1984年,初中停办,学校办成了完全小学。1986年秋,郑代宏老师从土坪区高台学校调到新乐完小任校长,再次恢复初中,初一招生五十多人,我便是其中的一名学生。有二十多个住校生,几乎全是红花村(1984年4月,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学生宿舍,全部在二楼一间木板铺成的教室里打地铺。
学校附近没有水井,学生每天早晨、中午要绕七八个“之”字拐到河边的龙洞淘米。每次下河,蹦蹦跳跳的几分钟就跑到河边,返回学校时总要走十余分钟,累得气喘吁吁。
食堂师傅每天只负责给师生蒸饭,给每位老师烧一瓶开水。为不浪费水,每天中午尤其是课间十分,厨房总是一把冰冷的铁将军把门。学生口渴了,不得不结伴到河边爬在龙洞旁咕咚咕咚地灌个够。
后来,有的同学自备了五斤装或者十斤装的扁形塑料水壶,每天下午放学后下河灌满水提到寝室。下晚自习后,大家争抢着喝水,为喝水吵嘴骂架的事时有发生,有人还悄悄用小刀把水壶刺穿了几道口子来泄气。
若遇涨大水,河边的龙洞被洪水淹没,下不了河,有的同学就接屋檐水沉淀一会用来淘米;没有接到屋檐水的,就到山上寻找坑洼里的积水淘米。洗脸很简单,随便找点水把帕子打湿,在脸上抹几下即可。
热天上体育课,打篮球的,打羽毛球的,奔跑追逐的,全都蹦出一身大汗。课后下河既洗脸,又喝水解渴,一举两得。可平常喝水,下河跑一趟要耽误近二十分钟,时间和劳力成本都很高。
每天放学后打扫教室卫生,简直令人窒息。因为无水可洒,竹丫扫把一扫,扬起的滚滚黄烟很快弥漫教室,从窗口涌出。同学们上晚自习回到座位时,总会撕下写过的作业本擦拭桌凳,不然,屁股和两臂都会粘上厚厚的尘土。当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讲究卫生的程度还相当有限。
饮水,还是师生面临的大问题。1987年9月,郑代宏老师调往流渡,郑继远老师从林溪中学调到新乐学校任校长,余建林老师任教导主任。初一招收新生四十多人,升入初二的有二十多人。程振兴老师、陈绍明老师分别任初一、初二年级的班主任,上数学课。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师生的饮水问题。
没有钱的时代,就办不花钱的事情。学校决定用竹竿架水,每个班级不分男生女生,不论年龄大小,走读生每人交一根竹子,住校生因为离家远,两人合交一根竹子,由各班班主任负责接收和登记。那时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笼竹子,每年编背篼、箢篼,捆谷草、包谷杆、麦子、油菜杆都离不开篾条。所以,大人们平常都很顾惜竹子,从不随便砍。倘若有缺竹的人讨要,主人便当作礼物相赠,受赠之人也常将此事挂在嘴边表达谢意。
我们红花村的住校生离校十五六里远,不但大人舍不得让我们砍竹子,我们也不想浪费太多的力气,把竹子“盘成肉价”,便悄悄潜入离校不太远的人家附近,趁主人不在家时钻进房屋团转的竹林砍竹,完成学校交代的任务。
竹子交齐后,我们既好奇又欣喜地跟着老师用钢条将竹节全部打通,并在课余时间将竹竿搬运到架水经过的道路旁。
老师们事先经过多次踩点,确定了学校右上侧甘溪沟一坵烂田大坎的龙洞为水源,并规划了架水的线路。
架设时,竹头朝上,竹巅朝下,上一根竹竿的竹巅伸入下一根竹竿的竹头。水从竹头进,从竹巅出来流入另一根竹竿的竹头。经过树林、悬崖边时,用包装绳缠绕绑紧固定。
经过一、两个星期的忙碌,甘溪沟的水流进了学校右侧的公路旁。大家高声欢呼,奔走相告“水来啦”的好消息。同学们排队接水喝、洗脸、洗手、淘米……
遗憾的是大家还没有缓过神来,满脸的笑容就消失了。原来,竹竿横穿了几处人畜行走的大路,那些干活的,放牛放羊的人经过时,稍不小心就会触碰到竹竿,接头会震动而断开;那些在学校受过老师批评的学生,还会故意一脚踢开,以泄心中不满。结果是,虽然水架拢了,但停水成为常态。
于是,学校规定,初一、初二两个级的住校生,每两个一组轮流值班看护。水一旦断流,值班的同学就沿途细心检查,直到把水“望”来为止。竹竿从龙洞架出来后,横穿大路,经过一段斜坡,从一段近二十米长的悬崖中间穿过。为安全起见,老师再三叮嘱看护的同学说,悬崖那段距离很危险,不能去,其他地方要逐一检查,保证水流到学校。
架水的竹竿大多是青色的慈竹,经过一两个月的日晒雨淋后就发白了,曾经笔直的竹竿变得七拱八翘起来。
一天下午,水又停了。初一的两位同学受派从中午就沿路“检修”至源头。因为许多竹竿已变形弯曲,当初捆绑的绳子已松弛,不少接头断开了。他们把竹竿的一端接拢固定,水进去了,另一端却断开了,水流了一地。如此反反复复,顾此失彼,大有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无助和无奈。两位同学一直“检修”到天擦黑,还看不到希望。他们想到回校交不了差,明天还要继续,而明天也无非是重复今天的操作,怎么办?两人你看我我看你,其中一个狡黠地提议说,老师反复叮嘱我们悬崖上断了就不要去,我们何不?于是,两个耳语一番,又诅咒说绝对保密。于是,两人爬上山顶,每人抱起一块大石头,对准悬崖中的竹子砸下,随着“轰隆轰隆”的几声巨响,竹竿纷纷掉下悬崖……
两位同学忐忑不安地跑到学校,给学校报告说,悬崖上的那段竹竿掉了,不敢过去。自此,历时近两个月的竹子架水宣告结束。
后来,学校在公路坎上的一块地里挖了一口蓄水池,将十多里外的鱼林溪的水引到半山腰的堰沟,在堰沟上开渠放到水池。因为堰沟既是灌溉的水沟,又是人畜行走的大路,牲畜粪便的污染很严重,所以,水池里的水也只能用于洗手、洗衣、打扫卫生,师生饮用水依然要到河边的龙洞处取。
1990年,新乐完小的初中停办。